現代教育技術的迅速發展,信息技術作為一種新興手段已廣泛運用到幼兒教育領域,開展現代信息技術教育,幫助幼兒形成和發展信息素養,是全面發展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是幼兒教育與發展的新趨勢。在幼兒教學中,恰當地運用信息技術,做到視聽結合,充分發揮各種感官,使教學過程生動、自然,提高單位時間的教學效率,提高互動教學模式的有效性,創新教學活動的設計模式。因此信息技術在幼兒園教學活動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它在幼兒園教學活動的有效應用能更好地促進幼兒進行自主的探索式學習,能有效地轉變幼兒的學習態度和學習方法,調動主體創新積極性,增強和發展幼兒的認知能力。
關鍵詞:信息技術; 幼兒園教學 ;影響
一、緒論
隨著科學信息技術地日新月異, 不斷推動著各行各業的發展,其中教育領域是主要的受益者。利用信息技術傳授知識已經根植到眾多教師的頭腦中,信息技術對教育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大大提高了幼教科學化水平,利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是實現課堂教學現代化的重要途徑之一。在幼兒教學中,恰當地運用信息技術,不僅能有效地配合教師的講述,做到視聽結合,提高單位時間的教學效率,而且能激發幼兒強烈的求知欲望,促進幼兒思維能力的發展。
二、信息技術的概念
在幼兒園教學活動中運用信息技術是指在教育教學過程中,運用投影、幻燈、錄音、錄像、廣播、電影、電視、計算機等現代教育技術,傳遞教育信息,并對這一過程進行設計、研究和管理的一種教育形式。信息技術還可以是利用自己制作或現成的教學軟件(課件)來組織開展課堂教學,是一種形象、直觀、先進的教育手段,具有傳統教學所不具備的優點,符合幼兒形象思維的特點,適用于幼兒園課堂教學的過程中。
三、 信息技術在輔助教學中的優勢
1. 創新了教學活動設計模式
不同的科學知識具有各自的規律性,為了克服多種學科知識在傳授給幼兒的過程中造成割裂的缺陷,避免知識的過于抽象化傾向。在教學過程中使用信息技術可根據課程設計與活動需要和幼兒實際,及時引入社會背景、自然界的變化現象,使各學科領域融合貫通,直觀自然又方便快捷。從而不僅可大大豐富學科知識內容,也可彌補傳統教育中的不足,解決課堂教學中的實際困難,幫助教師在安排的活動設計過程中盡可能地完善,課程設計更具科學性和可行性,同時也增強幼兒園教學的社會性、時代性和綜合性。
2. 提高互動教學模式的有效性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要求加強老師在課堂中與幼兒主體地位,老師的主動作用。如合理的利用信息技術來設計教學過程恰恰能有效的提高師生間的互動性,更好的激發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積極性,因為使用信息技術能化文為圖、化字為言、化靜為動、化虛為實,有效地激起幼兒活動的興趣,集中注意力,思維積極,使幼兒身臨其境,大大激發其學習興趣。這樣不僅增強了活動的可信性,讓幼兒在認知中啟迪思維,加深理解,而且還滿足他們根據活動需要使聲像并茂的畫面多次重復,營造出活動的活躍愉快氛圍,將一些抽象的、幼兒難理解的問題,適當、巧妙地展示,有效地幫助幼兒準確地感受、理解與掌握內容。譬如在《春天的秘密》教學時,就把配樂詩和圖片動畫有機的結合起來,通過播放春天變化的整個動畫畫面,給幼兒一個完整熟悉的印象。接著教師再借助詩歌朗誦,并用鼠標依次點擊畫面中的小河、桃花、梨樹等,于是屏幕上便出現河中冰雪融化、柳樹發桃樹開花芽等一系列動感畫面態,這樣使苦澀的語言描述變成了極具動感吸引的畫面,化語言抽象為畫面形象,再加上它活靈活現的動畫展示,使得幼兒對詩歌內容產生濃厚的興趣,從而大大提高幼兒的學習效率。
3.優化問題設計的科學性
幼兒因年齡小,理解能力低,他們在以語言理解事物的結果,往往是零碎、片面和表面的,難以把握重點。因此,幼兒的思維主要通過對具體事物印象,而信息技術的最大優點就是能夠創設各種形式和逼真的問題情景,它既可以讓幼兒帶著老師問題和自身疑問去看精心剪輯過的錄像、動畫、圖片并進行獨立思考,也可以通過錄像、動畫、圖片引出問題進行思考,達到知識遷移和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初衷,使幼兒在創設情境中直接感受,切身體驗,養成主動尋求問題答案意識,從而更好地理解掌握問題的實質。
4.增強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現在幼兒課本的篇章中不乏有一些文字恬靜或暢快的詩歌散文,加之意境非常優美,但如果僅僅憑借傳統教學的一塊黑板、一支粉筆和教師一張嘴或一張圖片,就可能顯得比較枯燥,幼兒在課堂學習時不能較好地集中注意力。但運用信息技術就不同,利用精心制作的課件,展現出其聲像結合的整體性特點,教師可在課堂上再現詩歌或散文中的動感畫面,加之動畫人物的聲情并茂的朗誦,使幼兒不自覺地進入情景之中,從而增強了詩歌散文的教學效果。如:《不怕冷的大衣》,要求幼兒理解故事內容,懂得運動可以御寒,并嘗試進行簡單表演。將教學內容制作成了課件,在課堂上幼兒被精彩形象的畫面吸引了,幼兒的積極性被完全調動起來,就連平時寡言少語的幼兒也能舉手回答老師的提問。正是利用電化手段營造的這種氛圍充分調動了幼兒的思維活動和情感體驗,引起了幼兒的共鳴,從而極大地提高了教學效果。
四、信息技術在幼兒園教學活動中能提高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
隨著幼兒教育改革的深化,教育觀念的轉變,一幅掛圖、一個游戲、一盤磁帶已遠遠不能滿足現代兒童的求知欲,電腦多媒體技術正越來越多的被運用于幼兒園教育中,它以較強大的交互功能,突破時空的限制,將聲音、圖像、文字有機結合在一起。如把多媒體教學手段運用到幼兒語言活動中,為故事、兒歌等配上生動形象的聲音和動畫,不僅能使教學過程童趣盎然,還可以喚起幼兒的真摯情感,激發幼兒對語言的感知能力,建構想象空間,提高幼兒語言運用的創造性,對幼兒的語言發展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1.豐富幼兒生活經驗,創設交流空間
生活是語言表達的源泉與基礎,幼兒只有具備了豐富的生活經驗,才會有話可說,才會有樂于表達的內部動機。只有認識范圍的擴大,生活經驗的加深才能豐富幼兒的語言,擴大交流的空間。因此讓孩子多接觸五彩繽紛的大千世界,多帶他們出去玩,欣賞昆蟲飛鳥的美麗靈活,才可能豐富幼兒的語言。可每年由于孩子年齡的太小條件的不成熟,春游、秋游活動大多都沒有去成,無法讓孩子們多接觸五彩繽紛的大千世界,讓他們去觀察大自然花草樹木的千姿百態,體驗春夏秋冬景色變化。而信息時代,多媒體技術的運用,使我們這些井底之蛙的孩子們,都紛紛跳到了“井”外,更多地接觸到了五彩繽紛的大干世界。多媒體不受時間、地點的限制,可以隨意選擇所需的畫面,彌補孩子們視野較窄、直觀表象儲備較少的缺陷,為孩子們創設了一個良好的交流空間,讓幼兒看到真切的畫面,聽到有聲的示范,有了身臨其境的感覺,從而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
為此,運用信息技術營造一個豐富熱烈的動態語言環境,成為一個必然的選擇。如在活動《有趣的昆蟲》中,我們不可能把各種各樣的昆蟲請到課堂上來讓孩子們認識,而利用多媒體技術則可以讓孩子們見到許許多多形態各異的昆蟲。它能幼兒提供了圖文并茂、豐富多彩的交互式界面,其信息量之大,超乎想象,讓我們的孩子開闊了眼界,豐富了生活經驗,也讓我們的孩子見多識廣、有話可說。
2.拓展想象空間,發展語言想象力
語言是思維的物質外殼,運用信息技術可以為幼兒拓展更寬的想象空間,從而發展他們的語言想象力。如大班語言活動詩歌《夏夜的夢》在幼兒對詩歌內容有了較深理解的基礎上,為啟發幼兒發揮想象,運用已有的經驗大膽仿編詩歌。教師利用多媒體提供如:蝴蝶、小鳥、小魚做夢的多種圖片,讓幼兒根據 “××在××上睡覺,××的夢是××的”句式進行仿編,孩子們很快的能運用圖片想到了小魚在大海里睡覺,小魚的夢是藍藍的;蝴蝶在花叢中睡覺,蝴蝶的夢是香香的等等,將整個活動過程推向高潮,幼兒的創造性思維和口語表達能力得到了提高,有效地拓展了幼兒的想象力。讓幼兒在自由愉悅的學習過程中仿編詩歌,突破了本次活動的難點,使幼兒的語言得到進一步升華和擴展。
而在大班語言《借傘》活動中,通過多媒體課件先讓幼兒欣賞無聲動畫,使幼兒初步理解詩歌內容;接著完整欣賞課件并配合教師層層深入的提問,當動畫中的小雨點、綠傘、小青蛙等出現在孩子們眼前時,幼兒的想象力、思維能力、好奇心一下子就被激發出來了,這畫面的設計幫助幼兒把零散、瑣碎的想法整理清晰從中獲得說明或描述簡單事物的語言經驗,為仿編和創編打下一定的基礎。讓幼兒在流暢、輕松的聲像環境中自由地理解和遐想,為孩子的思維創造了良好的氛圍,使課堂教學煥發出了新的活力,從而拓展了幼兒的想象空間,促進了幼兒語言能力的發展。
五、信息技術與教育活動的整合
布魯納指出:“學習的最好刺激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幼兒對新生事物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和天生的親近感,電化教學課件往往以色彩艷麗、形象生動的畫面、悅耳動聽的音樂吸引幼兒,自然地增加了教學的魅力,激發了幼兒的學習興趣,大大優化了教學環境。因此,依據幼兒年齡特點和認知發展規律,結合電化教學的優勢,實現兩者的有機、有益整合。
1.突出教學重點,挖掘教材內涵
當前,有些學科章節附帶有的教學軟件,但與自然、社會環境等相關的課件都是沒有針對處于不同地域和生活環境的幼兒制作,而是以城市、農村放之皆宜的“一刀切”形式出現。沒有通過畫面來對突出主題,起到傳授知識和育人的目的。例如《小白兔智斗大灰狼》、《潘多拉的盒子》、《狐貍吃葡萄》等課文,老師應深入研究教材,突出教學重點,挖掘教材的內涵。比如《狐貍吃葡萄》,我們在設計活動時,重點不是放在狐貍的“聰明”上,而是要讓幼兒理解狐貍貪婪的本性,明白狐貍“貪得無厭害了自己”的主題。因此,在課件制作上要藝術的引導幼兒重點觀察狐貍在葡萄園里處處碰壁的狼狽相,讓幼兒在被逗得開心大笑的同時,明白了故事所蘊涵的道理,對自己做一個怎樣的人有所思考、啟發。
2.以游戲引發幼兒參與的興趣
玩是孩子的天性,如何將學習寓于游戲中,實現玩與學習兩不誤。《指南》中指出,幼兒的科學教育是科學啟蒙教育,重在激發幼兒的認識興趣、探究欲望,幫助幼兒學習運用觀察、比較、分析、推論等方法進行探索活動 。學習科學的過程應該是幼兒主動探索的過程。教師要讓幼兒運用感官、親自動手、動腦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鼓勵幼兒之間的合作,并積極參與幼兒的探索活動。
興趣是一種具有積極作用的情感,而人的情感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產生的。電教媒體能夠展開事物和現象的本質特征與內在聯系,使聲音和畫面并存,使抽象的概念,呆板的文字變成賞心悅目、富于變換的畫面,生動直觀地將信息再現于幼兒的感官,通過聽覺視覺器官的協作運用,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從而達到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可見,培養興趣要靠電化手段去創造情境,相應的情境氛圍會使幼兒產生強烈的學習欲望、學習興趣,從而輕松愉快地去接受知識信息。例如,散文《微笑》的電腦動畫中,通過熒屏呈現給幼兒整個散文的背景,森林里小動物們的景象,各種小動物依次出場。幼兒被這生動、美麗的畫面深深吸引了,產生了強烈的學習欲望,自然引起了學習興趣。
3.利用信息技術培養幼兒的愛國情感
愛國教育是一種抽象的說教,但卻是幼兒教育中必不可少的情感教育。老師要在課堂的主陣地上既要借助課文大張旗鼓宣揚作為一名中國人愛國職責,更重要的是通過潛移默化去熏陶、培養孩子們的愛國情感。在欣賞“天安門”這一活動中,老師要準備好反映天安門城樓的各種角度的圖片,利用課件向幼兒一一展示,必要時將圖片放大、縮小,使幼兒能全方位欣賞。借助對雄偉壯麗的天安門,金黃的琉璃瓦閃閃發光,十根紅柱結實雄壯,八盞宮燈放射紅光,莊嚴的國徽掛在天安門上,領袖的畫像掛在正中央,一面面紅旗迎風飄揚等圖片的展示。引導幼兒把天安門和時代背景聯系起來,幫助幼兒理解天安門是新中國的象征,激起幼兒熱愛天安門、熱愛祖國、熱愛來之不易的新生活的美好情感。
信息技術作為目前一種綜合性、有效性的教育方式,它促進了幼兒教學的整體優化。信息技術走進幼兒園,走進孩子們的生活,是時代發展的需要,也是幼教改革的需要。它借助聲音、圖像、顏色等組合效應,充分調動各種感官,使幼兒教學過程生動、自然,使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得到了充分體現,增強了幼兒的參與度,同時強化了幼兒的感知過程,把語言內容感性化,提高了語言活動的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幼兒達到了“樂其道,樂其學”的境地。我相信,隨著幼教觀念的不斷更新,幼教改革的不斷深化,信息技術教育活動課將會以幼兒園教育教學中不可缺少的輔助工具而被很快的融入其中,成為幼兒教育中一朵絢麗的奇葩。
參考文獻
[1] 戴琳.信息技術在幼兒園教學、管理中的應用[J] 天津市教科院學報2007年10月第五期:86
[2]《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1999年版
[3]《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2012年版
【信息技術在幼兒園教學中的作用】相關文章:
上一篇:多媒體在幼兒園教學中的應用
QQ客服
微信客服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