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幼兒之間經常會發生告狀的事情,而告狀的內容很多是非常多的小事,老師面對告狀的行為經常幫忙調解,可是告狀的現象沒有減少。這到底是為什么?怎么幫助幼兒減少告狀行為,解決幼兒之間的矛盾呢,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分析告狀原因、調解矛盾、解決問題著手。
關鍵詞:告狀、矛盾調解
正文:
幼兒園是幼兒游戲和生活的環境,孩子們之間共同游戲,玩耍。但是經常會發生一些不和諧的聲音,“鑫鑫搶走了我的玩具!”“老師,他罵我!”“他用手推我了!”“他不讓我進去!”告狀是中班幼兒的典型特點 。事實上我們每個人都會犯錯誤,教師對待幼兒告狀這一行為的反應是教育中的關鍵轉折點。我們可以把幼兒犯的錯誤看做是需要懲罰的事件,也可以看成是新的學習機會,懲罰和問題解決教會了兒童什么?這是需要教師思考的。因為犯了錯誤而讓幼兒接受懲罰違背了幼兒主動學習的策略,研究表明幼兒無法從抽象的課程中學習新技能,他們開始通過積極卷入和人、事物、觀點等有關的經驗進行學習的。如果我們給予幼兒事件和機會去嘗試解決自己的矛盾,幼兒會對這樣事情有很強烈的興趣,教師要在他們從內心出發尋找解決沖突的新方法時鼓勵他們,幼兒學會處理矛盾的方法和技巧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幼兒告狀行為!
一、產生告狀的原因
為什么會產生告狀行為?研究發現小班幼兒同伴之間很少交流,大多是自己玩自己的玩具,告狀行為很少。大班幼兒的思維范式是具體形象思維,抽象思維剛開始萌芽,告狀比較少,部分幼兒能夠自我調解矛盾,告狀行為也比較少。中班幼兒典型的具體形象思維,也是是幼兒園中最愛告狀的群體,他們經常圍著老師說“他拿走了我的玩具、他不讓我出去、他在衛生間和小朋友說話。”告狀是幼兒生活的一部分,為什么中班幼兒告狀行為會表現的如此明顯呢?
第一,幼兒都是以自我為中心的,他們從自己的情感和需求角度看世界。遇到問題從自己的觀點看待這個困境,很少會關注他人的想法。所以經常會出現有“他不讓我玩玩具,他不分享東西給我。”這是幼兒典型的年齡特點。
第二,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有限,所以幼兒在遇到沖突和矛盾的時候幼兒沒有自己的解決策略,也沒有處理問題的方法。告訴老師尋求幫助,幫助解決問題是幼兒園里唯一的方法,所以告狀行為就產生了。
第三,身體語言表達的特點。在語言能力還沒有形成之前,他們開始用身體來直接表達自己大部分的感受,很多幼兒面對幼兒之間的矛盾時候不會自己解決問題,表現出大喊、大叫、哭泣或者暴力的推搡、強玩具的行為,以此來表示自己的挫折感和憤怒感。因此告狀是他們表達不滿和宣泄的唯一方式,于是幼兒經常圍著教師告狀也就發生了。
二、正確認識調解告狀行為的意義
面對幼兒的告狀,教師常常會認為我沒有時間面對每個幼兒的矛盾進行逐個調解和跟進。那怎么樣才能個性化調解幼兒的矛盾呢?對于兒童的沖突,傳統的懲罰方式與逃避方式都不能很好的解決矛盾。在解決問題之前我們要充分的認識到幼兒并不是行為不良,他們只是犯了個錯誤。據統計把幼兒告狀內容進行分類后會發現告狀分為兩大類,第一種是為了表現證明自己,例如瑩瑩在衛生間說話,這個行為并沒有對他的活動造成直接的傷害,但是幼兒知道衛生間不能說話,他為了證明自己的想法就會請老師來驗證。第二種是直接和幼兒發生矛盾,例如月月不讓我和他一起玩這個小人。因為自己的想法沒有得到滿足產生不滿尋求老師的幫助。我們要相信幼兒的犯錯只是社會性錯誤,兒童可以從錯誤中學習,前提是我們把錯誤視為可解決的問題,幼兒和教師共同解決問題是富有想象力,充滿合作與樂趣,相信兒童有能力解決問題。
三、建立調解舉措,形成沖突解決策略
(一)轉換角色,做沖突解決的助推器
面對幼兒告狀成人解決問題的方法是懲罰和回避兩種方式。在一次區域活動的時候,碩碩在活動區里面玩玩具車,這時候琳琳想玩,碩碩沒有給她,琳琳傷心的大哭起來。教師處理這件矛盾的時候可能會制止碩碩的行為,讓他和琳琳一起,否則會收回碩碩手中的玩具車,這種懲罰性的行為來調解矛盾,或者希望琳琳可以等碩碩不玩的時候在來選擇玩車。無論是懲罰還是回避的方法都不能教會幼兒沖突解決和問題解決策略。相反如果換個角度,把主動權交回幼兒手中,也許會有不一樣的解決方法。教師不再強制或者指責碩碩的行為,而是觀察碩碩正在做的事情,商量的口氣你愿意給琳琳玩一會車嗎?如果碩碩不同意,教師可以扮演幼兒的玩伴,其實琳琳只是想玩一下車,你看她哭得多么傷心啊!平時她經常和你們一起玩的,多希望看到她的笑臉啊。教師可以從幼兒的角度表達琳琳的心情和感受。這種調解的方式會容易感動碩碩,學習考慮體會他人的感受,從而轉變觀念和琳琳一起玩的行為。事實證明體諒別人、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人是不能直接教會幼兒的,只要幼兒的行為不對同伴有傷害的行為,教師要給予幼兒時間去探索各種方式來對別人的行為作出反應,教師的支持和耐心等待會促進幼兒關注別人的行為。
(二)嘗試矛盾調解,形成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調解幼兒告狀行為中,教師切忌嘗試以自我為中心直接為幼兒解決問題。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1.給予情感上的支持。
因為發生告狀行為是幼兒之間沖突的一種表現,在發生矛盾后要先給鼓勵幼兒表達自己的情感,給予他們所需時間和認可,使他們的情感能夠被人所知,認可幼兒的情感。比如:“你的玩具被小朋友搶走了,你看上去很生氣是嗎?”這種詢問給予幼兒表達自己感受的機會,并使他們可能繼續思考一個徹底的解決方法。防止幼兒帶著這樣的壞情緒解決矛盾。
2.收集信息支持幼兒解決方案的實施
“請你說一說發生了什么事,或者你們想要什么。”這種方式可以很好的平復幼兒的心情,教師要及時給與回復,讓幼兒意識到老師在聽我的訴說。老師盡量以詢問的語氣詢問,不要讓幼兒以為教師在譴責質問幼兒。當幼兒把沖突的問題講述清楚了,也為解決問題打下了基礎。
3.詢問幼兒對問題解決的想法,共同選擇一個。
“我們怎么才能解決這個問題呢?”可能這個問題的解決對幼兒來說比較難,但是這會成為解決問題中最有趣、最有創造的部分。這時候教師會發現幼兒的做法令人欣喜,并充滿新意和創造性,比如:“心怡和喬在強玩具車,喬提出我可以先玩一會,之后給她?”“那一會是多久呢?她們提出拿來沙漏記時間”我說:“心怡你覺得這個解決方法可以嗎?你在這段時間要做什么呢?”心怡說:“我可以選擇玩一會積木”。所以解決方法是這樣的,你們能接受嗎?當幼兒提出建議和衡量解決問題方法是,他們正在獲得問題解決以及因果思維的經驗。這樣協商的解決問題保證了滿足雙方的需求。幼兒提出并同意的解決方法是最有效解決問題的辦法。
4.進一步的支持幼兒
幼兒往往不能意識到是自己解決的問題,需要教師鼓勵你們成功的解決了問題,太棒啦!也可以請他們在集體面前說說自己怎么解決問題,樹立榜樣的作用!比如一天軒軒正在喝水,林林不小心撞到了她,小家伙生氣的跑過來大聲說:“老師她撞我!”林林也走了過來小聲說:“我沒看到她在我后面。”佳清說:“老師林林是不小心。”面對這樣的問題教師可以為幼兒提供表達的機會,可以是小組也可以是全體幼兒。教師要盡量保持中立,像聊天一樣,軒軒你在哪里被撞倒的?你正在做什么啊?軒軒說:“我站在飲水機旁邊喝水,林林撞到我,水灑了出來。”林林你呢?我在接水,沒看到她。簡單的詢問幫助幼兒理清事情的發展過程,請孩子想想為什么會撞到,怎么解決這件事呢?于是孩子們展開討論。幼兒發現軒軒不應該在飲水機旁邊喝水,應該走回座位上,林林應該排隊,這樣就不會發生碰撞了。軒軒也意識到是自己的原因才會被撞到。幼兒之間相互討論和商討解決問題的過程讓幼兒發現自己也可以解決問題。這時教師和幼兒都會獲得前所未有的喜悅和滿足感。
告狀行為是一個很好的教育契機,幼兒在解決沖突過程中建立了良好的交流能力和社會性能力,教師也可以從調解告狀行為中解放出來,只有充分認識幼兒行為背后的教育意義才能更好的發展幼兒。
【淺談幼兒告狀行為】相關文章:
上一篇:牢記30條經驗,成為好幼師!
下一篇:如何在一日活動中對幼兒滲透德育
QQ客服
微信客服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