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指出“每個幼兒心里都裝著一顆美的種子。”繪畫能讓幼兒舒展自己內在的情感。彩繪因其獨特的魅力吸引著幼兒,因此,幼兒彩繪教學具有一定的意義。引導幼兒彩繪時,必須先了解一些特點,在了解特點的基礎上,還要注重對幼兒彩繪技能的練習,注重創作想象力的培養,注重教師評價方式的促進作用。
關鍵詞:《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幼兒園;彩繪教學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指出“每個幼兒心里都裝著一顆美的種子。”幼兒本身就具有愛畫的天性,繪畫能讓幼兒在自由的活動中,借最佳的繪畫語言舒展自己內在的情感,獲得教育意義上的功效。在幼兒園,彩繪作為美術活動中的一種,因其獨特的魅力而吸引著幼兒:多彩變化的顏色,平面立體的材料,多種多樣的繪畫工具等。幼兒繪畫有三個時期:涂鴉期、象征期、形象期。涂鴉期的幼兒喜歡在紙、書、墻等地方到處亂涂;象征期的幼兒能畫出比較近似的物體形象,嘗試用語言輔助表達畫面內容;形象期的幼兒能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和想象畫出比較生動形象的作品。幼兒對色彩有深刻的情感,他們的作品會體現出淋漓盡致的色彩。而彩繪所運用的顏料正適合這些特點。彩繪時,除了傳統的毛筆,蔬菜、棉簽、紙團、玩具車等都可以作為工具;除了傳統的紙,活動室的瓷磚、貝殼、葫蘆、牛奶盒、紙袋等,這些生活中的廢舊環保物品,都能成為彩繪材料。這就要求我們在指導幼兒彩繪時,要結合兒童的成長特點和彩繪特征,更好地促進幼兒專長。
一、注重彩繪技能的練習
藝術的基礎是技能,有了良好的技能,才能塑造出成功的藝術作品。
1.結合彩繪活動,滲透良好習慣。彩繪活動由于工具材料的多變性和色彩的鮮艷亮麗,深受幼兒的喜愛,但是如果沒有良好的常規習慣,往往會得不償失。所以在活動中,我常常從基本的常規開始引導,如學習正確的握筆方式,提醒幼兒顏料不要弄到桌上、身上,清洗畫筆時不亂甩,學習交換使用繪畫工具等。
2.認識感受色彩,培養色彩觀。每個幼兒對顏色的感覺是不同的,教師要多角度、全方位啟發和提示。我通過讓幼兒欣賞大師的作品、創設充滿情感色彩的環境氛圍、運用游戲的形式等,逐步培養幼兒的色彩觀。如認識冷暖色調時,我制作了顏色手偶,用“顏色寶寶排隊”的游戲使幼兒了解哪些屬于冷色調、哪些屬于暖色調,在以后繪畫中更好地運用色彩。
3.傳授基本方法,培養繪畫技能。熟悉的形象、有趣的繪畫方法容易引起幼兒的繪畫欲望。如在教幼兒學畫線條時,我創設了“托馬斯帶大家游戲”的情境,讓幼兒學習用托馬斯的輪子蘸顏料,留下一條條彩色的“軌道”。再如畫小熊時,我運用了有趣的兒歌“爸爸給我一顆棗,我用小盤把它裝,媽媽給我小櫻桃,我用大盤把它裝。帶上圍兜吃飯啦,飯飯吃得真干凈,媽媽獎我小紅花……”在生動有趣的兒歌中,幼兒很快掌握了畫小熊的基本畫法,而且還會變換不同的表情、姿態畫。
4.分清物體位置,培養構圖意識。幼兒畫的魅力在于它的構圖。但是,由于知識經驗有限,幼兒對物體的位置、大小等分不大清,構圖時也就比較困難,因此我通過多種活動去引導幼兒分辨物體的空間位置,掌握表現物體間的上下、左右、前后關系的方法。如在日常生活中引導幼兒觀察遠近不同的物體、比較大小等;在平時的游戲中,擺放立體的物品,體驗前后物體之間的關系;在教學活動中滲透遠近、前后物體之間的關系等;在平時的繪畫活動中也有意識地引導,如:為小金魚添畫水草、泡泡,為母雞添畫蟲子、雞蛋,學畫體現在不同位置的“小樹林”,等等。引導幼兒動筆前先思考要畫些什么,各自的位置、大小怎樣安排,逐漸增強幼兒繪畫的目的性和計劃性。畫完后讓幼兒談一談為什么這樣畫?在想想、畫畫、說說的過程中逐步建立構圖意識。
二、注重想象創造力的培養
繪畫除了要掌握基本技能,還要培養幼兒一定的想象力。如汽車是幼兒熟悉和喜愛的玩具,平時散步時,我常常帶幼兒觀察馬路上的車輛、觀察十字路口的情況,游戲時比較玩具車的特征等。在彩繪《玩具車》時,幼兒根據自己的經驗和想象,畫了不同形狀的車輛,還給車畫上了“眼睛”、“嘴巴”和“手腳”;有的還畫了十字路口不同的車;有的畫了遠近重疊的車;有的畫了停車場的車;有的還有故事情節。幼兒對玩具車的想象表現得淋漓盡致。
三、注重評價方式的促進作用
在美術教學中,評價能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因此,每次活動,我都注重評價過程,而且運用多種方式的評價,以促進幼兒繪畫能力的發展。
1.引導幼兒自我評價。我請幼兒把自己的作品介紹給大家,講述自己所畫的內容和所表達的意思,并且引導幼兒用完整的語句講述,或以自編故事的形式介紹。如在《小手變“畫”》中,幼兒通過自己手形的任意變幻,畫出很多造型,通過添畫形成了一幅幅生動的作品:有“小兔在吃草”,有“孔雀開屏”,都極富想象力。為了及時、進一步地打開幼兒的想象之窗,我有意識地引導他們自編故事,“動物王國”、“小兔羅羅”……一個個稚嫩又有趣的故事在幼兒的畫中誕生了。
2.引導幼兒相互欣賞。在評價自己作品的同時,也要懂得欣賞別人的作品,了解別人作品的內容,從別人的作品中體驗到美感。因此我還經常讓幼兒互相觀察、欣賞。例如:在評價《海底世界》時,我將幼兒作品布置成“海洋館”,讓幼兒一起去參觀,并說說自己在海洋館中的所見所聞:有的說:“我看到寶寶和媽媽在親一親”,有的說“我看到魚爸爸帶著小魚寶寶在練游泳”……
3.注重教師的評價方式。傳統的評價局限于幼兒作品的像不像、好不好,《指南》指出“成人應對幼兒的藝術表現給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不能用自己的審美標準去評判幼兒,更不能為追求結果的‘完美’而對幼兒進行千篇一律的訓練,以免扼殺其想象與創造的萌芽。”每次美術活動,我總是將評價貫穿于整個活動,以鼓勵為主,重視幼兒在彩繪活動中的情感、態度,對于能表現事物特征、充分體現創造力的幼兒,應給予充分肯定,使幼兒始終以積極的心態參與彩繪活動。
總之,《指南》根據當前學前教育發展的特點,為我們提出了幼兒發展的目標和一些引領性的教育建議,讓我們在《指南》精神的引領下,以幼兒為主體,通過彩繪教學促進幼兒各方面能力的發展。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引領下的幼兒園彩繪教學】相關文章:
QQ客服
微信客服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