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研究
我園近年來的田野課程研究重點已從初期對文本的開發轉向對課程實踐主體——教師的研究,這其中,作為教師成長助推器的園本教研承擔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一、園本教研的“學習文化”特質
在園本教研活動中,我們不僅關注教師當前的教育行為,還關注其行為背后所體現的教育價值取向;不僅關注其實踐經驗的整理,還關注其理論的提升、規律的探索,努力建構以“學習文化”為特征的園本教研。“學習文化”主要包含三個方面的內容:
一是目標認同。建構學習文化,必須使教師認識到學習的意義是為了完善自我和提升自我,教師只有不斷優化自己的專業結構,改善自己的心智模式,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和能力,才能跟上時代步伐。
二是資源支持。教師的學習不是盲目的學習,也不是功利的學習,它應該是貫穿在教育實踐中的自主學習、基于問題的研究性學習,既反映教師個體的學習需要,也體現幼兒園群體的共同要求。我們根據田野課程不同時期的研究重點及教師面臨的挑戰和困惑,有針對性地給教師提出相應的學習建議,并提供教師學習的參考書目,豐富幼兒園課程資源庫的藏書,使教師的學習與課程實踐相結合,與專業成長相結合。
三是合作學習。合作學習不是參與者個人智慧的簡單疊加,而是群體智慧的碰撞、激蕩。這種碰撞會帶來參與者原有認識的超越,使學習效率大幅度提高。為此,我們努力營造幼兒園內部濃厚的學術氛圍,如開展“讀書沙龍”“教師論壇”等活動。同時,創設多種信息傳遞通道,使教師能將有價值的學習信息有效地與同伴分享。
二、園本教研的“行動反思”特質
(一)反思的主要對象及內容
1.對理念的反思。
理論的學習要克服盲從,要以思辨為前提,才能達到領悟、運用、遷移、融合的境界。我們在教研活動中重視引導教師學會從多元視角審視理論與實踐,有目的地選取教師關注的一系列教育觀點,并通過多種形式組織教師進行反思,如:重新認識教師的角色、幼兒的最近發展區等。
2.對教學實踐的反思。
教師的教學反思應是對教學活動整體的思考和反省,但教師在進行反思時往往只針對目標和活動本身的某些環節,而抓不住關鍵,因此,給教師提供一個反思的支持框架尤為重要。我們認為反思應包括:對活動內容的分析、對引領活動的主要指導思想的辨析、活動價值分析、幼兒與教師在活動中面臨的挑戰分析、教學策略分析、教育現場調控分析等方面。
3.對課程發展現狀的反思。
課程是一個不斷發展的動態過程,教師通過課程開發與決策、課程實施與評價等過程主動地、批判地、全程性地參與,從而與課程一起成長。
(1)對影響課程關鍵問題的反思:課程實踐中會發生各種困難與問題,尤其是園本課程的建設,更需要對影響課程的關鍵問題不斷進行探究。
(2)對推進課程實踐經驗的反思:課程實踐經驗是課程理念形成的基礎,是課程發展的推動力。田野課程作為一個正在發展中的課程,既重視對他人理論的吸收,更注重對自己實踐經驗的提升。我們鼓勵教師從自己的教學實踐中提取并貢獻自己的教育經驗,在專家的指導下,匯集全體教師的智慧,初步形成了田野課程的基本教育理念和實踐特征,然后用之指導新的課程實踐,實現了課程的良性發展。
(二)實施策略
1.自下而上的螺旋式推進。
我們鼓勵教師通過寫觀察記錄、教育筆記、活動評價等方式不斷提高實踐的科學性、合理性,提高分析問題、研究問題的能力,并鼓勵教師通過教研組、年級組相互分享自己的反思經驗、
2.自上而下的漸進式推進。
課程建設初期階段.教師缺乏對主題活動完整設計的相關經驗。幼兒園教科室根據田野課程特質及教師的實際狀況開發設計了相關反思框架,并對教師進行輔導,指導教師運用反思框架進行教育教學實踐,再收集教師實踐中的反饋建議進行調整改進,然后再次在實踐中運用。
3.手冊式輔導推進。
將田野課程關鍵性的教育理念、教學策略、經典的各類反思案例以及優秀的研究論文等匯集成冊,方便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學習、研究、借鑒,以不斷改進教育實踐。
4.簡報式輻射推進。
對課程每階段重點研究內容的進展情況,我們都會以“田野課程研究簡報”的形式公布出來,讓每位教師及時獲取最新兩閱本教研信息。簡報記錄的不僅是課程的發展進程,也展示出各時期教師個體反思、同伴互助、專家引領的研究歷程。
三、園本教研的“案例研究”特質
(一)價值分析
1.突出教師研究的主體作用。
案例研究將教師作為研究的主體,內容涉及到幼兒園教育教學、教育管理的各個方面,但不管是哪一方面,教師都應是案例的重要研究者,她必須對案例中的事件、情境做出自己的分析、判斷和評論,從而逐步積累反思體驗。
2.有利于教師研究經驗的內化。
案例研究可以說是一種“做中學”的形式,它將教育理念融于研究案例中,使教師“身臨其境”,直面教育實踐,使教師在共同的分析、討論中不知不覺地獲取蘊涵于其中的教育理念與專業知識,并與原有的認識、能力整合,以獲取更多的直面教育教學實踐的研究經驗。
3.促進教師反思性教學能力的提高。
案例研究最重要的價值之一在于促進教師形成思考的習慣。對案例的剖析研究過程,也就是批判、反省的過程。它促使教師在多元的教育現實中,尋找理性思辨的視角,增強反思的意識,掌握反思的方法與技能,提高關注和解決實際教育問題的能力,培養反思的實踐精神。
(二)實施策略
1.對話式案例研究。
對話一般有兩方人員:一是案例提供者,二是參與研究者。在田野課程的研究中,案例提供者多為課程重點實驗班教師,參與研究者多為園教科室成員及課程專家。在對話式的案例研究中,課程專家的適時加入尤為重要,,因為他能將教師間平行的對話引領到一個較高的層次,使對話更有張力和活力。
2.觀摩式案例研究。
它一般選擇具有代表性和研究價值的教學案例進行現場觀摩,然后圍繞核心話題開展反思研詞。其活動流程一般包括:①通過前期研討確定案例;②現場觀摩活動;③圍繞核心問題進行個體反思、同伴互助(專家引領);④主持人小結,形成結論,達成共識。需要說明的是,經過修改、調整過的方案,時常還有第二輪驗證觀摩。
3.體驗式案例研究。
這是讓教師扮演幼兒,模擬教學活動,通過教師親身體驗進行學習,并提高其教學研究能力的一種研究方法。其展開方式是:①教師分成若干小組,分別實施一個相同的教學案例,從而考察原方案設計中孩子的學習方式、教學情境、環節設計等是否適宜,然后小組研討重新調整方案;②各小組交流,達成共識,取長補短形成一份新的教學方案;③在適當的時候進行現場教學觀摩、研討,并形成最終的教學方案。
4.討論式案例研究。
這是針對提供的案例,圍繞若干核心問題進行討論的一種研究方法。全體教師均參與發表意見和想法,最后會形成一定的共識或解決一定問題的辦法。操作流程為:①主持人給出一份教育案例;②分配小組角色,分組討論并記錄;③小組匯報、展示記錄;④主持人提取核心問題,再次分組討論;⑤第二次小組匯報,展示記錄;⑥主持人總結,形成共識。
【從田野課程的建構看園本教研的特質】相關文章:
上一篇:《成功快樂學習法》感悟
下一篇:我眼中的好園長
QQ客服
微信客服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