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學期我班開展了
兒歌配畫活動,對這一嘗試性的活動我的設想意圖是這樣的:1、傳統的美術教育教學主要是以幼兒學習繪畫技能技巧為主,教師側重的是技法的傳授,幼兒只是臨摹;評價美術作品的標準是畫的像不像,好不好,而對于幼兒的想象力創造力有一定的限制。或許我們會因為孩子們將自己的范例臨摹的惟妙惟肖而高興,但在極為推崇孩子們的自主性、創造性的今天,如何使孩子擺脫以往的呆板、千篇一律,而呈現出與眾不同,獨樹一幟,讓畫面活起來呢?
2、根據我班幼兒的實際情況,孩子的動手能力明顯好于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因為我們以前著重注意的是幼兒動手能力的培養,幼兒的語言發展水平相對來說弱一些。幼兒沒有交往的愿望的傾向就沒有交流行為的產生,也就談不上語言的學習和運用。如何為幼兒提供真實而豐富的語言運用環境?并會創造性的運用語言,促進幼兒語言表達、理解能力的發展呢?
所以在以上兩個原因和小學活動課詩配畫的基礎上我設計了
兒歌配畫,把繪畫、兒歌、識字三者有機的聯系在一起,以繪畫、兒歌為主,識字為輔,發展幼兒的繪畫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和早期閱讀能力。在具體活動中我是這樣做的:
1、學習兒歌。
我為幼兒選擇一些富有童心、童趣、有鮮明的形象,并且富有想象力、創造力的兒歌,讓幼兒朗誦、理解、背誦。如兒歌《珍珠被》:“晚風輕輕吹,吹皺了小河水。水中魚兒跳起舞,搖頭又擺尾。星星下河來,洗澡閃銀灰。小魚小魚可真美,蓋床珍珠被。”這首兒歌很美,富有想象力,幼兒很愿意朗誦。通過學習兒歌讓幼兒自己提出問題,自己解決,打破只有教師提問,幼兒被動回答的局面,培養幼兒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如:兒歌《不能闖紅燈》:“小白兔 ,紅眼睛,瞧瞧小螞蟻,瞅瞅小甲蟲,螞蟻甲蟲全站住,都說不能闖紅燈。”有的幼兒接著就問:“老師,哪里有紅燈呀?”其他小朋友接著就回答:“螞蟻和甲蟲把小白兔的紅眼睛當成小白兔了。”這樣幼兒互相討論,不用老師解答,問題就解決了。為增加幼兒學習兒歌的興趣,讓幼兒在朗誦兒歌中自由加動作,如:按節奏拍手、學兒歌中小動物的動作、編小律動等。這樣幼兒就能積極的朗誦、理解并較快地背誦兒歌。
2、在學習兒歌中自然、主動的識字。
在學習兒歌的過程中引導幼兒有意識的識字,并不是盲無目地的讀背。如:在學習新兒歌時,我首先出示兒歌內容,讓幼兒根據已有的識字基礎,用手指指著一個字一個字地讀,培養幼兒看字讀字對應的能力,眼口一致的能力,而不會出現兒歌已說完,手還沒指完的現象。通過幼兒的識讀,我有選擇的選出一些生字進行認讀,并用這些字組詞、用詞語說句子。這樣大大提高了幼兒識字的興趣,知道了識字的目的,可以讀更多的兒歌和故事,同時養成幼兒閱讀的好習慣。在幼兒全部認識兒歌中的字時,就能有意識的看字說兒歌,養成一邊說兒歌,一邊識字的習慣。這樣,眼、口、手、腦并用,可養成幼兒注意力集中的好習慣。
3、配畫。
幼兒在理解兒歌內容的基礎上,根據兒歌內容進行構思、畫畫,我進行指導,但一律不出示范畫。由于幼兒是根據兒歌內容畫畫,既給幼兒規定了一定的內容,幼兒又可以根據兒歌內容自由想象、創造。幼兒在繪畫過程中出現以了下四種現象:
第一幼兒配畫中的人物、小動物或者其他形象較好,繪畫和兒歌內容一致,畫面很有創意、新意。如兒歌《學跳水》:“大荷葉,當跳臺,小青蛙,學跳水。撲通,撲通,跳不停。”高凱小朋友的畫是這樣的:中間畫有一個大荷葉,荷葉上有正準備跳的青蛙;空中有跳下的各種姿態的青蛙;有正跳入水中的青蛙;有在水中游的青蛙;還有露出水面的青蛙;水中還有魚兒。高凱把小青蛙學跳水的情景畫的惟妙惟肖。
第二配畫過程中,幼兒畫的角色雖然不是很形象,但這是孩子自己心目中的完美的角色形象。如:畫的小雞有的象小鳥,有的象小鴨,有的畫的雖然象小雞,但是腿很長,象在踩高蹺。這些我都在給予表揚的基礎上指出缺點。如:“這只小雞真可愛,嘴巴扁扁的小雞就不能捉蟲子吃了,想一想小雞的嘴巴是怎樣的?”這樣幼兒就能很高興的改正。
第三,個別幼兒兒歌中的具體形象畫不出來。這部分幼兒有平時很認真的孩子卻什么也畫不出來,說明他們想象力差,不大膽。相反,平時畫不好的幼兒卻大膽畫出了形象,雖然很稚拙,我都給予表揚,因為這是好的開端。這種現象也反映出傳統教育的弊端,扼殺了孩子的想象力、創造力。同時也提醒我們教師要多元化評價孩子。
第四幼兒繪畫內容不能較好地體現出兒歌內容。有的幼兒只是畫出了兒歌中的形象,呆板的擺列在那里;有的只畫出了兒歌中的一部分形象。對這些現象我都沒有給予太多的評價,因為每個孩子的能力是有差異的,我們應該縱向評價每個孩子,只要每個孩子在原來的基礎上進步了就是好的。我相信只要孩子有興趣一定會畫的越來越好。
通過幼兒的繪畫現象我們可以看出來,在配畫過程中幼兒確實是動腦想了,創造性的做了,而不是一味地模仿。因為幼兒在配畫過程中經常遇到困難,所以我鼓勵幼兒自己想辦法解決問題。如:有的幼兒畫不出兒歌中的形象,我讓讓幼兒平時多注意觀察,多思考;每次學完兒歌后自己找關于兒歌中不會畫的形象。由此激起了幼兒繪畫的興趣,并培養幼兒平時注意觀察、積累的好習慣。同時發展了幼兒理解、想象的能力。
我正在兒歌配畫教學過程中進一步探索、嘗試,創造更適合幼兒發展的教育活動。主要從以下幾方面做起:
(1)創編兒歌。讓幼兒根據兒歌創編出新的兒歌,或者用幼兒自己編的兒歌進行配畫。
(2)故事配畫。幼兒用簡單的故事內容進行連環配畫。
(3)注重幼兒非智力因素的培養,如:情感、愛心、合作、交往等。
(4)多讓幼兒欣賞,在欣賞的過程中引導幼兒想象思維。
通過這一學期兒歌配畫的嘗試,我班幼兒的繪畫興趣有了很大的提高,發展了幼兒的想象力、創造力,繪畫水平極大提高,畫面豐富,構圖合理,顏色搭配、涂色等都有很大的進步。通過兒歌的朗誦、理解、背誦發展了幼兒的理解能力、記憶能力,同時幼兒識字量的增多,發展了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早期閱讀能力。更讓我值得高興的是我這一嘗試活動得到家長的大力支持,都積極復印兒歌內容在家里學習,并改變了家長評價美術作品的舊觀念,以評價作品畫的象不象改變為注重想象力、創造力的培養。這樣家園共育,孩子會有更大的進步。
孩子眼中的世界是多姿多彩的,我們要充分發揮幼兒的想象,保護、呵護幼兒的想象思維的種子,讓幼兒在未來的世界里更具有創造力、想象力。
【寓兒歌配畫嘗試教學中發展幼兒】相關文章:
• 幼兒民間繪畫教育初探
• 利用撕紙活動發展小班幼兒的動手能力的初探
• 在美術活動中教師支持幼兒自主學習的策略
•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引領下的幼兒園彩繪教學
• 美術活動中的想象和幻想
• 在幼兒美術活動中,教師要采取多層評價
• 把創造空間留給孩子
• 如何在美術教育中培養幼兒的創造性
• 淺談美術區域活動中創造力的培養
• 美術活動中幼兒想象力的培養
• 幼兒版畫活動項目化內容選擇方面的一些思考
• 化整為零,在多方互動中評價和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