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幼兒閑暇生活的本質是自由的、自主的,這種自主展現了生命的靈動和飛揚,體現了對幼兒發展規律的尊重,促進了幼兒心智的發展和獨立人格的形成,為人的全面發展提供了可能。而閑暇教育所做的就是把自由和自主還給幼兒,讓每個幼兒都能創造性地、富有個性地發展,并最大限度地為他們的和諧發展創造條件。
閑暇教育是指輔導幼兒展開閑暇生活的教育,幼兒閑暇生活是指幼兒在無成人制約的狀態下,由幼兒自主進行的自由、自在的活動的總體,是幼兒在自由時間內按自己的意愿對生活進行的自主安排。對于幼兒來說,自由、豐富的生活對于其個體智慧的發展和人格的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幼兒的發展水平和認知特征,使其學習方式更多地依靠各種實際的活動,依靠“做中學”,這種在生活中學習的活動對于幼兒來說有著更為突出的意義。幼兒在快樂的童年生活中獲得和積累有益于其自身發展的經驗,而閑暇生活中的自由性、自主性、自在性和獨立性、創造性等等正是為幼兒獲得這些經驗創造了條件。由此可見,閑暇教育能促進幼兒獨立性的發展和智慧的發展,它能幫助幼兒形成正確的閑暇意識,學會合理自主地安排學習和生活,按自己的意愿選擇有益于身心健康發展的活動并從中展現個性,閑暇教育是促進幼兒和諧發展的一條有效途徑。
幼兒的閑暇生活是多姿多彩的,它是以實實在在的真實生活為背景的,它能讓幼兒在各種不同的場景和情境中體驗、感悟不同的經歷,感受世界的繽紛。在閑暇教育中,幼兒在不斷地主動學習和吸納,不斷地建構起屬于他自身的智力背景,其中最具價值的便是:這種建構是主動的、自發的,具有內驅力,通過這樣建構的知識永遠都保持鮮活,令人終身難忘。
各種各樣的幼兒閑暇生活,從不同角度和層面拓展著幼兒心智的發展。
1.由主題活動拓展的閑暇教育,能讓幼兒更深刻地體驗知識產生的過程
《綱要》的重大突破之一,便是以新的知識觀來詮釋幼兒園教育的內容。新的知識觀把知識看作是動態性的、過程性的,把知識的獲得理解為意義的建構。在這種知識觀的影響下,主題活動所設置的內容不再單單局限于課堂中師對生進行的單向的知識傳承,而是內容不斷得以拓展的知識探求和建構。將這類主題活動的內容拓展到幼兒閑暇生活中,幼兒可以在教師的支持、幫助和引導下,在自由、自主的氛圍中,“帶著各自的興趣、需要和原先已有的經驗直接與客觀世界進行對話,探究知識,發現知識,了解知識產生、發展的條件、背景及其價值‘,體驗知識產生的過程’”。
2.由區域活動拓展的幼兒閑暇教育,能幫助幼兒正確地認識和評價自身
幼兒園的區域活動是幼兒按照自己的興趣、能力來自由選擇活動的內容和進度的,屬于一種個別的活動形式。區域活動中個體主動與外界環境和材料互動的自主學習模式,能提高幼兒對自我的正確評價和判斷能力,加強幼兒的興趣拓展和延伸,許多區域活動(如拼圖、折紙、編織、科學小實驗等等)成為幼兒閑暇時間主動選擇和開展的活動。這些活動對培養幼兒良好閑暇生活的意識和提升幼兒自主選擇閑暇活動的能力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這種由區域活動拓展的閑暇生活,給幼兒提供了很多自我表現的機會,幼兒在寬松、自由的環境中,身心投入地從事著他所感興趣的活動,他們積極主動地與環境交往,通過自主的探索來獲取知識經驗的積累,獲得成功的愉悅感。哪怕是面對失敗,由于沒有外在的壓力,幼兒也不會因緊張而產生退縮。幼兒通過活動,對自身產生一種認識和評價,并在活動中不斷地對這種評價和認識進行調整和定位,逐漸形成正確的自我評價意識。他們能清楚地知道自己需要的是什么,哪些活動是自己能獨立完成的,哪些地方還需要成人的幫助。同時,這樣的閑暇生活能使幼兒在實踐活動中獲得一些具體的操作技能和方法,這些技能和方法的獲得進一步拓展了幼兒選擇活動的范圍和能力,減少了幼兒對成人的依賴而逐步邁向獨立自主的彼岸。
3.各類閑暇輔助、展示活動能提升幼兒的閑暇情趣
學會閑暇、健康休閑是現代人的一種生存能力,關系到一個人生活的質量問題。幼兒閑暇生活的開展是一個載體,是幫助幼兒形成正確的閑暇意識,培養良好的閑暇技能的載體,使他們在擁有大量閑暇時間時,能合理自主地安排并從容應對。在幼兒階段開展的各類閑暇輔助活動(如:快樂周末、小鬼當家、收獲秋天、走進田野、輪滑小隊等)和閑暇展示活動(如:故事會、大舞臺、經典頌讀、兒歌大賽等),不但豐富了幼兒的閑暇生活,為幼兒提供了展示自我才能的空間和舞臺,更重要的是幼兒在這過程中,形成并培養了適合于自身的興趣與愛好,掌握了豐富閑暇生活的知識、技能和方法,提升了幼兒的閑暇情趣和品位,使他們從小形成健康的閑暇觀念。
幼兒閑暇生活的本質是自由的、自主的,這種自主展現了生命的靈動和飛揚,體現了對幼兒發展規律的尊重,促進了幼兒心智的發展和獨立人格的形成,為人的全面發展提供了可能。而閑暇教育所做的就是把自由和自主還給幼兒,讓每個幼兒都能創造性地、富有個性地發展,并最大限度地為他們的和諧發展創造條件。
胡海燕:浙江省嘉興市華僑幼兒園
【以閑暇教育促進幼兒和諧發展】相關文章:
上一篇:幼兒妒忌心理案例分析
QQ客服
微信客服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