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問題提出
21世紀需要開拓型、創造型的人才,而嘗試教育正是在這方面進行了有益的探索。
今天的幼兒將是未來世界建設的主力軍,培養21世紀的建設者,使其能參與到未來世紀的競爭中去接受未來世界的挑戰,這是我們當代幼教工作者的任務。過去,我們一般認為:數學是屬邏輯思維范疇,主要是集中思維的訓練,忽視幼兒對數學概念的理解、開創性、發散性思維的培養,導致片面強調數學知識的傳授,機械的背數、點數、寫數,而不是理解數學的意義,忽視讓幼兒自己探索,自己發現的活動過程。依照皮亞杰關于主客體相互作用的論述,幼兒數學知識的獲得不是靠語言來傳授,也不是由教師的經驗來代替,而是幼兒自身經驗的連續與更新的結果,根據“先練后講”的教學思想,我園進行了這一課題的研究。
二、實驗目標
讓幼兒親自擺一擺、看一看、說一說、比一比、想一想的實驗教學來發展幼兒思維的靈活性、變通性,培養探索發展的積極性,從而提高數學能力,促進幼兒智力的發展。
三、實驗研究對象與方法
1.研究對象:經討論確定本園邵云蓮老師所帶的大(2)班、林銀艷老師所帶的小(2)班共65名幼兒作為實驗班。
2.研究時間:六個月。
3.研究方法:在現行的數學教育途徑中滲透嘗試教育。
四、實驗措施
1.提供的嘗試材料豐富、多變。
(1)為幼兒提供豐富的嘗試材料。學具材料本身所具有的暗示性能誘發幼兒使用學具的欲望。豐富的嘗試材料是幼兒進行嘗試的物質基礎,每一次的活動我們都做了大量的準備,如:認識圓形的教學,老師選擇了多種包含圓形的實物、玩具,有電池、錄音機、餅干盒、電動坦克、海獅頂球等大小不同、顏色各異、能讓幼兒感知操作的器具,當幼兒走進活動室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躍躍欲試的念頭也就產生了。老師啟發幼兒“找一找你的東西上面有幾個圓形”,幼兒仔細觀察,認真尋找,指著圓形邊數邊說瓶子上有2個圓形,這頭一個,那頭一個,電池上有大圓和小圓。然后讓小朋友用橡皮泥、紙,搓、壓、剪圓形的物體。由于供給的教具豐富多樣,通過自己觀察、自己操作,幫助幼兒具體形象的感知圓形是平面的。在認識圓形的同時,還能與數量大小相結合,有利于對幼兒進行數學啟蒙教育。又如“力的大小”,活動前老師為幼兒準備了啞鈴、桿秤、水桶、天平、沙、棉花等,這些似曾見過又無經常接觸的物品,把幼兒迷住了,幼兒嘗試舉、嘗試稱、嘗試玩的情感就濃烈了。
(2)給幼兒提供多變的嘗試材料。操作材料對于幼兒學習數學有特別重要的作用,這是因為幼兒動作的發展影響并決定著思維的發展。動作方式越多樣,思維的內容就越豐富,因此我供給他們多變的操作材料,促使幼兒在操作中進行多變的探索。如“圖形分類”活動,操作前,先讓幼兒看一看、比一比這些圖形有什么不一樣,意識到材料的多種特征后,再讓他們試一試對多種特征的材料進行多角度的分類,鼓勵幼兒依據不同的特征變換分類的方法,看一看誰分的方法多。如:按大小不同分類;按顏色不同分類;按形狀不同分類;按薄厚不同分類等。如果這些圖形塊只含有一種因素,那么幼兒就只有一種分類的可能,沒有多角度思維的余地,也就限制了幼兒思維的發散,而多特征的材料就具有多變的可能,促使幼兒進行多角度的探索發現,使幼兒從小就意識到“萬事萬物都是可以變化的”,有利于培養思維的靈活性、變通性。
2.激發幼兒主動嘗試的積極性。
教師通過語言、動作、神態、環境激發幼兒嘗試的興趣。如“學習單數、雙數”,課前教師在教室里布置了一個知識宮,在知識宮里準備了好多禮物。活動前,教師以神秘的口吻告訴幼兒,老師要帶你們去知識宮玩,幼兒一聽,馬上表現出強烈的嘗試愿望。當幼兒愿意嘗試時,就會產生愉快情緒,爭著去試一試,然后教師要求大家根據自己胸前的圖形和圖形上的數字找座位,誰找對了,誰就得到知識宮里的第一份禮物。這樣既激發了幼兒嘗試的情感,又很自然地以舊引新,使幼兒在不知不覺中進行了嘗試活動。又如“認識時鐘”,我們讓幼兒置身于為教學創設的鐘表展覽館的環境中,教師邊欣賞邊思索:“這些鐘表什么地方是—樣的?”“叔叔,阿姨為什么要設計制造各種形狀的鐘和表?”這一下子就激發了幼兒主動求知的興趣,同時依靠幼兒之間的互補作用促進了求同、求異思維發展。
【幼兒計算嘗試的實驗研究】相關文章:
下一篇:淺談數學教育中幼兒的主體地位
QQ客服
微信客服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