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發燒,總有一些我們經常掛在嘴上的“俗話”,比如怎樣怎樣就容易發燒啊,發燒之后不要怎樣怎樣啊,等等。這些“俗話”真的有道理嗎?道理是什么呢?
“孩子總愛在半夜燒起來。”
這種現象常見,可是并不是孩子更容易在半夜燒起來。究其原由,與服藥不當有關。一般服藥都是三餐及睡前各服1次,每次間隔約4~6小時,所以白天都能有效控制發燒,但睡前吃藥最晚也在晚上lO點左右,到下一次吃藥時間已是翌日早上7、8點,其間歷時達9~10個小時,控制發燒的藥物療效早已消失,而引起發燒的原發疾病依然存在,體溫自然又會上升。
防治之道:
規律使用退燒藥,改變餐前、睡前服藥的習慣,將藥物大致分成均等的3份,在每天上午8點、下午4點、晚上12點左右喂服。同時,積極治療引起發燒的原發病,半夜發燒現象可望減輕或消失。
“大夫,我們打個退燒針吧,燒這么高,退得快點。”
這個想法不科學。年輕父母由于對孩子發燒有偏見,動輒要求醫生打退燒針,來個閃電式降溫。殊不知一來病因未弄清,籠統地退燒只能治標而不能治本,燒退了又可能再升高。二來擾亂了病孩的體溫曲線,給醫生的診斷帶來困難。三來增加了藥物的副作用。以氨基比林為例,可引起白細胞抗原結構的改變,導致血中白細胞減少,比氯霉素更厲害。對某些寶寶還可誘發急性溶血性貧血。過敏體質寶寶可能會發生皮疹、蕁麻疹,甚至剝脫性皮炎,可謂險象環生,很容易出意外。
防治之道:
一般來說,低于38.5℃的發燒,不會引起體內環境的紊亂而造成損傷,多可通過休息、飲水等措施緩解,不必使用退燒藥物。當然,如果體溫過高,特別是嬰幼兒常可因之而發生抽風等嚴重癥狀,這時就需要起用一些較為“厲害”的降溫措施,如物理降溫、藥物降溫。
“吃點清談的。”“別吃太飽。”“想吃甜的呀?好了再吃吧。”這幾點很正確。
父母大多認為,孩子發燒了,從增強機體的抗病力出發,應該盡量多吃一點,獲得更充分的養分,以促進感冒早一點康復。醫學專家的最新答案卻是否定的,并認為發燒時宜餓不宜飽。奧妙在于適度的饑餓狀態,可以使機體產生大量對抗急性細菌感染的物質。阿姆斯特丹學術醫療中心的研究人員發現,免疫系統對進食和饑餓的反應有所不同,禁食一天后的化驗檢查顯示,血液中一種稱為白細胞介素一4的物質水平升高了4倍,正是這種物質能促進機體產生抗體。
吃太好也不利于發燒康復。因為一般所謂的好食品,不外乎肉、蛋類,蛋白質含量豐富,但是蛋白質的“剩余熱量”高,大量進食這類食品,無異于“火上澆油”,使發燒的孩子體溫更高。
吃甜食也應當節制。首先,孩子生病后消化道分泌液減少,消化酶活力降低,食欲已有所下降,若再進甜食,大量消耗維生素B1,則消化液將進一步減少,食欲豈不更差?再者,甜食會對免疫力產生消極影響。日本大學藥理學專家田村豐教授的試驗顯示,假設血液中一個白血球吞噬細菌的能力平均為14,吃了一個糖饅頭之后就降為1O,吃一塊糖點心之后就降為5,吃一塊濃奶油巧克力之后降為2,喝一杯香蕉甜羹后則降為1,這樣不就延長了病程嗎?
防治之道:
孩子發燒要少吃甜食與高蛋白,至少不能增加蛋、肉等的進食量。三餐食譜力求清淡易消化,多給一點富含維生素與礦物元素的食品,如粥類、蔬菜、水果等。
“都凍得哆嗦了,快再給他加床被子。”
這是一個誤區。不少新媽媽誤認為孩子感冒發燒是著涼所致,自然地想到要保暖,用“捂”來對抗“涼”。于是便出現了這樣的“奇觀”:一方面催促醫生給打退燒針,開退燒藥,另一方面又給孩子加衣添被,夏天也不敢開空調、吹電扇。孩子體溫本來就高了,又如此捂著,不利于體表散熱,會引起大量出汗、脫水、循環血量減少,甚至出現休克、呼吸循環衰竭等嚴重后果。
防治之道:
將患兒置于溫度較低、通風良好的環境中,少穿一些衣服,以增加皮膚與外界空氣的接觸,通過傳導、對流、輻射等方式來散發體內過多的熱量,這樣不但不會使病情加重,還可避免機體的消耗增加、抵抗力降低以及抽搐的發生。
“終于退燒了,好了,沒事了。”
退燒后不要掉以輕心。孩子發燒會把父母的心懸得很高,待體溫一降也就隨之踏實了,卻不知道退燒并不意味著徹底治愈,還需要調理。比如,寶寶燒退以后常常會感到疲乏,食欲不振,大便干燥,容易出汗。這些癥狀的產生,主要是因為發燒對機體造成的損害沒有修復。一般說來,發燒對人體的不良影響有兩大方面:一是對物質代謝的影響,二是對器官活動的影響。發燒可以使脂肪的消耗增加,蛋白質的分解代謝增加,消化液分泌減少,消化道的運動與吸收功能降低。此外,水分消耗也很大。這些病理改變都需要一個逐漸恢復的過程。
中醫學認為,發燒會消耗人體的津液。津液是人體的物質基礎,津液不足,會影響人體的一些生理功能。津液虧虛會產生內熱,胃的津液不足會使消化功能失調,使患兒食欲不振,大腸津虧會使患兒大便干燥,陰虛內熱會使患兒出現煩躁、顴紅、盜汗、手足心熱等癥狀。這些癥狀如果不能及時予以調理,往往會影響孩子的生長發育。
防治之道:
孩子燒退以后,父母不能馬上“收兵”,而應請中醫大夫進行病后調理治療。中醫中藥可以進一步清除體內的余熱,并可使機體各器官的功能得以恢復,從而消除燒退后出現的食少、便秘等一系列癥狀。
【那些孩子發燒的“俗話”有道理嗎?】相關文章:
上一篇:幼兒夏季的保健常識
下一篇:孩子是過敏體質怎么辦?
QQ客服
微信客服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