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的飲食習慣與生長發育之間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更會影響幼兒的身體素質。好的行為習慣的形成將使人終身受益,而好的行為習慣是從小培養,自小形成的。因此,對新入園的小班幼兒,我從培養其良好的飲食習慣抓起。
一、做好就餐前的心理準備
就餐前,老師先介紹當日菜譜。如吃草蝦時,老師就給幼兒猜一則謎語:駝背老公公,胡子翹松松……,等幼兒猜出謎底后,老師再出示煮熟的蝦,并告訴幼兒蝦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和鈣、鐵、鋅等微量元素,吃了能使小朋友長得高、長并結實,還能使小朋友更聰明,這樣,使幼兒了解了蝦的外形、特征及營養作用,吃得更加津津有味。又如在介紹蔬菜時,可以對幼兒說它是我們的好朋友,能使牙齒變得堅固,使小朋友長得健壯.還能幫助我們把身體里的廢料運走,并教念兒歌:豆腐青菜營養好,寶寶吃了哈哈笑。通過老師的介紹,激發幼兒食欲。
二、教幼兒正確的就餐方法
入園前,這些三歲左右的孩子都由父母或祖父母喂食,偶爾有幾個幼兒會用勺子吃飯,也是杯盤狼藉。針對這種情況,老師可先設計一節課(布娃娃學吃飯),請幼兒動腦筋想辦法幫助布娃娃學會正確的吃飯方法。幼兒有一種與生俱來的內在潛力,有一種表現的欲望。他們思維活躍,積極動手、動腦,想出種種教布娃娃吃飯的方法。最后老師把他們的方法進行總結、歸類:吃飯時,左手挾碗.右手拿勺,吃一口飯再吃一口菜、要細嚼慢咽,不把飯萊灑到桌上、地板上,一份飯菜吃完后,能主動地請老師添飯:不留剩飯剩菜,吃飯時不講話。老師表揚他們說:“大家想的辦法真棒,讓我們也來試一試吧。”這時,幼兒的情緒飽滿,進餐的欲望就更強烈了。
三、照顧幼兒用餐
幼兒用餐時,老師播放一些輕松柔和的音樂,為幼兒創設良好的進餐氛圍。同時,觀察每一位幼兒的情緒,及時糾正幼兒的姿勢,對一些挑食、偏食幼兒的進餐情況作認真的觀察、記錄,并與他們的體檢情況結合分析。對一些體弱、身體不適的幼兒作特殊照顧,為他們配一些細碎爛軟營養豐富的飯菜,讓他們先吃。每當幼兒有一點點進步.如沒把飯菜灑到桌上或獨立吃完自己的一份飯菜等,老師就給予肯定和表揚。使每個幼兒都感到自己受到老師的重視,都能充滿信心地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無憂無慮地生活。
四、餐后管理
幼兒吃完后,請他們把碗、勺分開放到指定地方,拿自己的杯子用溫開水漱口。然后用消毒過的毛巾擦嘴,最后自覺地到老師那兒去排隊,做散步的準備工作。
經過多年的嘗試、實踐和總結,我園對新入園幼兒的就餐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但幼兒是發展的獨立的個體。常常受環境和情緒的支配.因此,我們在一日活動中,要時刻關注每位幼兒,持之以恒地把愛灑向每一位幼兒。才能使幼兒自覺自愿地參與到我們的飲食管理中,才能使幼兒良好的飲食習慣得到強化,使其終身受益。
【培養新入園幼兒良好飲食習慣】相關文章:
• 園長應促進教師有效教學
• 2007年家長問卷調查整改方案
• 當家長行為不妥時的處理案例
• 對幼兒園有“恐懼感”怎么辦
• “好幼兒園”的標準是什么?
• 幼兒園園長國培培訓心得體會范文(精選4篇)
• 幼兒園衛生保健管理辦法
• 幼兒園招生完全實用策略
• 多元智能對幼兒園師生的影響
• 幼兒園評估與發展選擇
• 警惕手足口病和它的“表兄”
• 有關幼兒評語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