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歲左右的孩子,一般已經開始出現比較的心理,跟身邊的小朋友比高比低、比好比壞。孩子的觀察能力是很強的,他們也有自己的認知和評價系統。即使沒有大人把他們與別人進行比較,他們也會不由自主地把自己和其他孩子進行比較。通過與別人的比較,他們會逐步建立起自己的參照體系,確定自己的位置。這種比較也是認識自我的途徑之一。
在我們家里,我們的教育觀念是以鼓勵為主,但是伊伊在上大班的時候,有一天回家,突然無緣無故地問我:“爸爸,為什么我沒有蕾蕾長得漂亮呀?”
面對突如其來的發問,我一時無語,真不知道該怎么回答才好。心里開始犯嘀咕,一個五六歲的小孩兒,腦子里面成天都想些什么呀。我也開始反思:難道我們平時犯了大忌,經常拿她和其他小朋友進行比較嗎?
我認真回顧自己過去的言行,甚至平時家人的舉動。仔細回想,也沒有發現我們存在什么大問題。
在她的反復糾纏下,于是,我就這樣跟伊伊說:“在我們心中,你永遠是最漂亮的寶寶。其實每個孩子在爸爸媽媽眼里都是最漂亮的。”然后還告訴她,每個孩子都有最漂亮的地方,比如有的鼻子長得漂亮、有的頭發很漂亮,而伊伊的小臉蛋很可愛。
聽到我這么斬釘截鐵的回答,她也就不再追問,又開始跟我玩游戲。在那天的游戲中,我故意根據游戲內容,問她一些比較簡單的問題,伊伊對答如流。在她回答完每一個問題之后,我都會來一句:“伊伊真聰明!”
后來我發現,伊伊在幼兒園里還喜歡觀察班上小朋友誰回答問題比較快、比較準,而她有時候不是反應最快、答案最正確的那個人。這時,她就會運用自己的認知和評價系統進行自我判斷,會說諸如自己不如別人的話。
這就是孩子成長的特點,他們會通過比較了解自己的優勢,從而轉化為自己進步的動力。而如果在比較中,經常不滿足于自己的位置,但是又暫時找不到超越別人的辦法,那么就很容易對那些他們認為“比自己漂亮、比自己聰明”的小朋友產生嫉妒心理。孩子們的情緒是透明而真實的,他們不像大人那樣善于掩藏自己的內心。
別看孩子們年齡小,他們在這方面的感知非常敏銳。如果不接納孩子的這些情緒,不及時引導孩子調整自己的心態,這些不良情緒將會在孩子內心深處生根發芽。
作為家長,我們應該如何應對呢?
首先,我們需要因勢利導,把愛比較的心理轉化為孩子的成長動力。愛比較的孩子一般都喜歡爭強好勝,往往還容易出現“怕輸”的心態。作為家長,我們可以抓住孩子的這個心理特征,盡量利用孩子這種上進心和競爭意識,去調動他們的積極性,讓孩子心平氣和地跟別人進行競爭,培養“勝不驕,敗不餒”的積極心態。
如果每個孩子都具備這樣的陽光心態和競爭意識,那么孩子就容易找到前進的方向和動力,而不是陷入只比較而不行動的自卑情緒中。
其次,我們需要引導孩子接納自己的缺點,學會欣賞別人。“三人行,必有我師。”每一個人,無論多么優秀,都有不及別人的地方;無論多么不顯眼,都有別人可學習的長處。作為家長,一定要健康地引導孩子的比較心理。
當我們發現自己的孩子愛比較時,我們需要引導孩子接納自己的缺點,并且欣賞自己的優點,同時也要引導孩子學會欣賞別人的優點,并告訴孩子每個人都是有不足的。而不要處處都拿自己跟別人比較,更不要蔑視別人比自己突出的地方。我們還要引導孩子善于學習別人的長處,把別人做得好的一面吸收過來,彌補自己的不足之處,真正做到揚長避短。
第三,我們不要輕易拿自己的孩子跟別人進行比較。不排除部分孩子喜歡跟別人比較,就是從父母那里學來的。有些家長,只要自己的孩子稍微不如大人的意,一個“別人家的孩子”,就總會掛在他們的嘴上,不經意間就脫口而出;這樣,“別人家的孩子”陰影總是永遠刻在孩子的心里,無論如何都揮之不去。
“別人家的孩子”在父母的眼中總是那么完美,即便不是那么完美,也總能從他身上找到自己孩子所沒有的優點。他總是在自己孩子調皮搗蛋的時候適時出現,總是在父母互相攀比炫耀的時候準時現身。
所以,很多小朋友從小就一直有個鄰居家的或者是親戚朋友家的“好孩子”與自己做伴,他們相當優秀和乖巧,并且總是可望而不可即。
在這樣的陰影籠罩下,很多小朋友常常自慚形穢,有的甚至破罐子破摔。家長的出發點可能是很好的,希望能夠激勵孩子奮起直追,我們還不惜把每個人的優點都提煉出來放在孩子面前,讓他們跟自己身上的缺點進行比較,跟自己做得不好的地方進行比較。古人說“知恥而后勇”,很多家長大概也是希望孩子能夠通過比較,認識自己的不足,從而努力改變,做得更好。
可惜的是,大多數時候,這往往是家長的一廂情愿。我們看到的更多結果是,孩子對自己的評價越來越低,或者質疑父母對自己的愛,甚至會反抗父母的一切安排。
我們在比較孩子之前,首先需要認清自己的差距。我們往往只看到自己的孩子與別人的孩子之間的差別,卻看不到自己和別的家長之間的差距。孩子之間或許差別并不是很大,但家長之間的的確確是有差距的,這些差距往往并不是體現在學歷和知識上的,而是體現在教育觀念和教育智慧上的。
【孩子愛比較,父母要引導】相關文章:
上一篇:如何選擇貼心幼兒園
下一篇:“不要小學化”,我該堅持嗎?
QQ客服
微信客服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