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之,要組織好一次區角活動,教師救應學會如何去等待,如何去指導。而要做到這一些,就需要教師在每一次區角活動中,多觀察、多探索。
隨著新的《綱要》的頒布,發展幼兒的自主性,讓幼兒富有個性的成長越來越得到廣大幼兒教育工作者的共識。區角活動就是這樣一個體現幼兒個性發展的渠道。本學期,我擔任的是大班的班主任。不光組織集體教學活動,也擔任區角活動的組織與指導。從初次接觸區角活動,到現在能較完整的組織一次區角活動。我對區角活動的內在教育價值的開展的整個流程有了較清晰的認識。教師的指導在整個區角活動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如果缺少了教師的指導,幼兒就等于是自由活動,沒有任何教育價值可言,相反,如果教師不合適宜的頻繁指導,沒有從幼兒自身的需要出發,那么對于幼兒來說,也就沒自主性、個性化而言了。
場景一:今天,區角活動新增加了一個材料:簡易天平。我沒有告訴孩子們怎么制作天平,只是展示了成品,讓他們自己動動腦筋,想辦法制作天平,并用天平來測量物體的輕重。陸龍龍和陳過來玩了。于是我便做在旁邊準備指導。他們兩人試了好長時間,都沒有準確地把天平搭起來,讓他一高一低地翹著就認為是搭好了。我告訴他們再看看有沒有裝準確,可過了好長時間他們都沒找出錯誤。我忍不住手把手地糾正,我想讓他們看到成功可以激發他們的興趣,但我也意識到這樣地指導不夠理想。
場景二:幾個孩子在玩種子貼畫游戲。這個游戲大班上學期就已經開展過了,所以大部分幼兒對于這個游戲是很熟悉地。但對于年齡小的幾個幼兒來說,這還是有一定難度的。談奕天就是其中的一名幼兒。幾次活動下來,我發現他對于種子貼畫這個游戲很感興趣,而且每次都玩的很開心但他每次都選擇了飛機來進行粘貼,而且還不是很像。于是這一天,我便問他:“天天,你為什么只粘飛機呢?你可以試試貼其他的東西呀。”他聽了我的話只是睜大眼睛看著我,并沒有回答我的問題。但是我發現他一下子成了泄氣的皮球,原本布滿笑容的小臉,一下子就沒有了光彩。我真后悔自己問了這樣一個問題,我為自己的莽撞感到內疚。
評析:事后我針對這兩個有些遺憾的事例,進行了反思:“教師應該在什么時候介入最為合適?以哪種方法去引導孩子最有效?”經過反思,我認為在區角活動中,教師應成為,站在幼兒背后的沉靜的觀察者。通過觀察,了解幼兒的真正需求。而教師的指導應該掌握分寸,在幼兒遇到困難,希望得到教師支持、幫助時再進行。不要盲目指導,更不要操之過急。教師要做到善于等待,盡量讓幼兒自己去探索,自己去發現。在以上兩個事例中,我雖然也耐心地觀察了,但對幼兒活動地介入還是顯得操之過急了。像談奕天,我還沒弄清楚他的動機、想法,就急著引導,抑制了幼兒的活動積極性,也抹殺了他的自主性和創造性。在制作簡易天平中,我沒有讓他們自己去發現、探索,也沒有進行隱性指導,直接將方法教給他們,讓他們失去了一次自我發現、自我學習的機會。所以我認為教師應學會如何去等待,如何在等待、觀察中真正了解孩子的興趣、需要和遇到的困難,適時的介入,幫助,并應注重如何“引”,而非如何“教”。
教師在指導時,還應講究方式方法。
教師可以采用平行游戲的方法介入指導。在簡易天平這一事例中,當陸龍龍和陳兩人制作的天平有高低、不平行時,教師可以說:“咦,這個天平怎么好像翹翹板一頭高一頭低呀?”幼兒在教師的隱性指導下就會去想這個問題,并找到最終的結果了。通過這種指導方法就能減少幼兒被強制接受的無助感,增強他們的自信心。
教師還應重視同伴之間的示范作用。幼兒之間的交流和合作比大人加入的環境要自然、輕松的多,也更有效。教師可以在活動時多展示一些幼兒作品,讓孩子在模仿中學會學習,獲得間接的經驗。
教師在選擇方式時還應做到因人而異,對于不同的孩子,應采取不同的指導方法。如:對于能力強的孩子,可以多給他時間探索,而對于那些能力教弱的幼兒,教師應及時指導,不能一直等待“奇跡”的發生;對于那些驕傲的孩子,教師可采用平行游戲的指導方法,減少直接干預。
總之,要組織好一次區角活動,教師救應學會如何去等待,如何去指導。而要做到這一些,就需要教師在每一次區角活動中,多觀察、多探索。
【案例:耐心等待,適時引導】相關文章:
QQ客服
微信客服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