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問題的提出
21世紀,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知識經濟初見端倪,國際競爭日趨激烈,因此,21世紀對人才的要求是多方位的,但其核心還是思維能力的發展與提高,這是時代、社會的要求,誠然,培養幼兒思維能力有多種途徑,然而數學是思維的體操,通過幼兒數學活動對幼兒進行思維能力的培養是一條重要的行之有效的途徑。再者,幼兒生活中各種形式的活動都是向幼兒進行數學教育十分有效的途徑和手段。為此,教師應切實理解和靈活運用幼兒生活中的各種活動,向幼兒進行數學教育。皮亞杰兒童發展理論說明:幼兒學習數學是通過對事物的反復操作,從中抽象出事物的數,、數、形等結構關系。實踐證明材料是操作的物質支柱,為幼兒設計提供適宜的數學活動材料,對發展幼兒的思維尤為重要。
非正式的數學教育活動是指由教師為幼兒創設一個寬松和諧的環境,提供各種數學活動設備和豐富多樣的學具、玩具,引發幼兒自發自主自由進行的學數活動。在農村,教師們比較重視正式的數學教育活動本身的設計和活動中對幼兒的指導,忽視在非正式數教育活動中滲透數學教育,忽視對數活動材料的探索與研究,活動中往往材料缺乏,隨意性較大,活動中將數與形機械的隔離開來,使原本有趣、美麗形象的幼兒數學仍停留在抽象枯燥的層面上,所以教師教得吃力,幼兒學得乏味,甚至出現了教師不想教數學,幼兒害怕學數學的現象。和正式數活動相比較又有其獨特性:1、能培養孩子的興趣,滿足求知欲;2、適合不同發展水平的孩子參與活動;3、能充分發揮孩子的獨立性、自主性、創造性,最大限度地發展孩子的思維和動手操作能力;4、有利于培養孩子樂于思考、勤于思考的好習慣及同伴間的相互合作和交流。如何變抽象數學為形象數學,如何變教孩子學數學為和孩子玩數學,如何變知識的傳授為思維的培養、能力的提高,于是,我們想進行本課題的研究。
二、研究目標
依據《幼兒園工作規程》,結合本課題的特點,提出的目標為:
1.通過操作,誘發幼兒參與數學活動的興趣,并在手腦并用中感知、發現、思考走近數學。
2.讓幼兒獲得一些初淺的數知識和技能,并學習在日常生活中靈活運用。
3.激活和發展幼兒的思維品質,增強幼兒的實踐操作能力和創新精神,開發幼兒的學習天賦和挖掘幼兒的潛能。
三、研究方法:
觀察法、行動研究法、臨床法等
四、實踐研究
數學活動材料是數學教育的媒體,是幫助幼兒系統的建構數學知識及誘發幼兒主動探索學習,發展幼兒思維能力的工具。在研究過程中我們采用了以下途徑為幼兒設計滲透數學活動材料。
(一)在區域活動中滲透數學活動材料
區域活動的教育功能主要是通過材料實現的,材料不同,幼兒的操作方法也不就有所不同,幼兒在活動過程中所獲得的知識經驗也就不同。根據幼兒在正式的數學活動中體現出的不同發展水平,我在區域活動中為幼兒提供了不同的材料,讓幼兒自主自愿地選擇操作擺弄材料感知體驗。例如:在進行配對的數學教育活動后,我為有的幼兒提供了大小瓶蓋與瓶子,進行大小配對,還為有的幼兒提供數形與數板,進行形狀配對,同時還為有的幼兒提供了圓點卡與數卡,進行數量配對。材料不同,難易度不一,可以充分滿足不同發展水平幼兒的需要,使學習活動真正體現下能保底上不封頂的要求。
(二)在生活活動中滲透數學活動材料。
杜威說:“教育應當是生活本身,而不是生活的準備。”幼兒園課程的重要任務之一就是要幫助幼兒參與和適應現實生活。《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將幼兒數學教育的目標明確定位于:能從生活和游戲中感受事物的數量關系并體驗到數學的有趣和重要。
所以,我充分利用生活素材讓幼兒積累有關數學的感性經驗,引導幼兒去感受來自于生活的種種數學信息。如:引導孩子發現車輪是圓的,盆子是圓的,雞蛋是橢圓形的等等,感知生活中的圖形;午餐時讓孩子發碗、勺等,感知對應;讓孩子整理圖書、玩具等感知分類;同時,在材料的選擇上讓孩子把數學知識和現實生活聯系起來,同時也省去了做學具和做教具所花費的大量時間,材料注重生活化,如冰糕棒可以用來拼圖,小石子可以用來計數,各種種子可以用來分類、排序等,這樣既幫助幼兒掌握了數概念,同時又感受到了數學的有趣。
(三)在體育活動中滲透數學活動材料。
體育活動是促進幼兒身心健康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與其他學科是相互滲透,相互促進的。體育活動中孩子精神飽滿,動作靈活,注意力集中,思維敏捷,想像力豐富,情緒愉快,將數學教育有機地滲透于體育活動中,有助于吸引幼兒參與數學活動,促使幼兒積極主動地動腦。將數學教育有機地滲透于體育游戲中既能鞏固、加深、補充和促進幼兒數學概念的發展,使幼兒數學學習更為生動、有效,又能使體育活動開展得新穎、有趣,使幼兒得到全面的發展。
如在幼兒學習各種圖形時,在體育活動中,我將廢舊報紙剪成各種圖形,讓幼兒練習跳躍,不僅發展了幼兒的跳躍能力,而且進一步鞏固認識了各種圖形特征,在進行其他的數教育活動中,我也設計了相應的體育游戲,如練習順數倒數時,設計了游戲“造房子”;練習接著往下數時,設計了體育游戲“開火車”“兩人拍球”;學習分類時,設計了“小兔采蘑菇”設計與正式數學活動相對應的體育游戲,不僅能促進幼兒各種動作的發展,還使幼兒進一步掌握和鞏固了各種數學知識,增強了活動的趣味性和游戲性。
(四)在角色游戲中滲透數學活動材料。
角色游戲也稱象征性游戲,它是一種創造性反映現實生活的游戲,在游戲中,以一種物品代替另一種物品,并以游戲的意義來看待實物,或以表象來替代實物,使實物的意義大于物品本身的意義,這賦予了物體的象征性,它要求幼兒思維和想像的發展達到一定的水平,我意識到這一點后,將數學知識有意識地滲入到游戲中,增添了游戲的時實效性。
在角色游戲中,我為幼兒提供含有數概念的游戲材料,以提高幼兒的分析辨別能力在《超市》《水果》《小菜場》《銀行》《公共汽車》游戲中,小班可用點子卡和幾何圖形制成物品標價,讓他們在游戲中通過買東西等鞏固認識圖形的特征,練習點數,中班幼兒可用點卡、數卡、數圖形卡制作而成,讓幼兒在買東西時,為了知道價格,而積極動腦,數數圖形個數,即代表了幾元,對于大班幼兒教師可用加減法試題或較繁雜的數圖卡等以進一步培養幼兒思維的敏捷性,而數卡,可以代表4元(因為有四個三角形),也可以代表6元(因為有六個圖形),這樣既發展了幼兒的求異思維,又滿足了不同層次幼兒的需要。
(五)在語言活動中滲透數學活動材料。
語言能促進幼兒學習和認識能力的發展,語言通過語詞概念向幼兒傳遞間接經驗,有助于擴大幼兒的眼界,提高思維和想像力,也有助于幼兒學習能力的發展。在實踐中,我將數學教育和語言活動有機結合,使活動更富有實效。如:語言活動《七個阿姨來摘果》,在進行順數倒數的唱數過程中,為了幫助幼兒記憶,我用貼絨水果,讓幼兒通過教師采摘果子的動作理解繞口令的內容,感知數序,使幼兒又快又準確地學會繞口令,還學會了順數倒數,發展了幼兒的思維能力。同時,由于目前關于數方面的語言活動比較缺乏,所以我自編了一些兒歌,如《時鐘》:四四方方一座城,一員大將城中站,十二名小兵靠邊站,兩根小棒聽指揮;又如《排隊歌》:集合羅,集合羅,小動物,快快來,我們大家來排隊。小羊小羊跑呀跑,我請它呀排第一;小鳥小鳥飛呀飛,我請它呀排第二;小魚小魚游呀游,我請它呀排第三;小貓小貓走路輕,我請它呀排第四;小兔小兔蹦蹦跳,我請它呀排第五;烏龜烏龜爬爬爬,我請它呀排第六;小小刺猬滾呀滾,我請它呀排第七;一二三四五六七,看誰排得快又齊。幼兒通過學習這些兒歌,不僅認識了時鐘和排序,而且還發展了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及思維能力。
(六)在自由活動中滲透數學活動材料。
幼兒要學幾種幾何圖形,10以內的數,不是單憑一個數學教育活動就能讓每一個幼兒正確地認識圖形和數的,幼兒需要在一個較長的時間內,在寬松的環境中廣泛接觸學具,大膽探索各種數數等方法,才能積累相關經驗。于是我就將圖形和數布置在室內,并且貼上了五官等,將它們擬人化,使幼兒無拘無束,自由自在地感受美,享受美,在美中不知不覺地發現數學的韻味,到了自由活動時間,他們會問:“老師,這是什么寶寶呀?”等等,在一日活動中,無論是在來園、點心、午餐、午睡、還是離園時,它們都在不知不覺地感知數和形,他們會無意記憶,反復記憶,久而久之他們便認識了數和形。這樣,在正式的數學教育中,經過我的點撥,幼兒既掌握和鞏固了各種的特征,又理解了數的實際意義。
總之,數學是一種高度抽象邏輯數理知識,具有抽象性,邏輯性,精確性,應用廣泛性等特點,而幼兒的認識特點又決定了幼兒邏輯思維的發展要依賴于具體的事物和動作,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有一個從具體到抽象,從動作水平到抽象水平的過渡性發展過程,為了擺脫以單純傳授、灌輸記憶為主的接受式數學模式,變抽象數學為形象數學,便、變枯燥為生動,有趣,我就是這樣通過不同的途徑,為幼兒創設數環境,使幼兒在一日生活中時時刻刻都感受到生活中充滿了數和形,感知數學的美,從而誘發學數興趣,促使幼兒積極主動地學,促進了幼兒思維能力的發展。
五、研究效果:
經過一段時間有序深入的實踐與探索,小朋友們在各方面發生了一系列的變化,取得了一些效果。
1.促進了幼兒思維能力及良好思維品質的發展
發展幼兒思維能力有多種途徑,提供適宜的活動材料是發展幼兒思維能力,尤其是抽象的邏輯思維能力的一條重要而有效的途徑,具有其他學科所無法取代的特殊作用。正如蘇聯教育家加里寧所指出的:數學是思維的體操。
(1)增強了幼兒思維的靈活性和創造性
活動中我們發現幼兒的思維能力明顯提高。在操作材料時,他們會靈活多變,一物多用,不斷創造。如在提供教師自己編結的小花時,讓幼兒自編加減法題目,幼兒發現了10朵花的不同,花瓣數量不同、有無花心、花的大小、花的顏色、花的形狀等,根據不同,他們會編出多道試題。在學習排序時,我提供了各種鈕扣:有顏色、形狀、大小不一,幼兒會從紐扣的多維特征進行分類、排序。當然在安排其他內容時,我也十分注重為幼兒提供多種特征的材料。幾年下來,幼兒逐步變單向思維、模式思維為多向思維,創造思維會從多角度思考問題、解決問題,思維的靈活性和創造性增強了。
(2)激發了思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在數學活動過程中,我喜歡改編一些生動有趣的數學游戲,在提供操作材料時,注意色彩鮮艷,形式多樣,這深深的吸引了幼兒,這主要是因為數學游戲和操作材料在起作用,他們使幼兒感覺到數學不再是枯燥的、乏味、抽象的,而是美麗的、生動的、具體的。因此,幼兒參與數學的興趣大大增強,他們會主動探索、積極思考、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在數學活動中,他們如此表現,在其他活動中他們也常常好學好問,表現出強烈的求知欲。
在日常生活中,我發現小朋友們對撲克牌很感興趣,于是在學習數物對應時,我設計了游戲“自制撲克牌”并為幼兒提供不同的幼兒喜愛的操作材料,供幼兒發現等;在學習圖形時,我在各種廢舊紙盒上挖出各種圖形,并讓幼兒在上面拼拼、玩玩,設計了游戲“圖形鑲嵌板”;在學習組成、加減法時,我讓幼兒收集各種廢舊物品,老師再給予一定的加工,于是設計了“逛超市”的游戲;在壘高時,我讓幼兒收集各種不同粗細、大小高矮的瓶子,讓幼兒玩“造高樓”的游戲等。
(3)培養了幼兒思維的探究性和獨特性。
在不斷對數學活動材料的操作中,幼兒思維的獨創性的得到了培養。活動中,他們能獨立探索、獨立思考。如:在玩“汽車游戲”時,教師給幼兒提供各種不同的汽車,鼓勵幼兒自選材料,自編加減法題目。活動中,他們都很高興,選的材料各不相同,記錄的方式也各不相同。在其他活動中,他們也是如此,會根據材料玩出不一樣的玩法,并且他們會記錄出與別人不一樣的表達方式。
2、形成了幼兒良好的個性。
在數學活動中,我注重為不同層次的幼兒提供不同難易程度的操作材料,或對同一操作材料提出不同要求,使每一個幼兒都能獲得成功感,看到自己的成果,體驗成功的喜悅,在不知不覺中增強了幼兒的自尊心、自信心。同時,在操作活動中我盡量鼓勵幼兒相互合作、互相交流。培養了幼兒大膽、開朗的性格及樂意幫助同伴,愿意與人合作的良好品質。
3、增強了幼兒的實踐操作能力。
活動中,我為幼兒提供大量數學活動材料,供幼兒能有更多的動手操作機會。他們自己在動手自由搭搭、拼拼、擺擺、連連、排排、剪剪、貼貼、畫畫、玩玩等過程中,積累了感性經驗,有了主動探索的欲望,增強了實踐操作的能力,這對幼兒理解數學是十分重要的。
在“自制撲克牌”時,我為幼兒提供了不同層次的大量的數學活動材料,如有現成的數字供幼兒粘貼、有記號筆供幼兒書寫、畫畫,有花、圖形不同半成品供幼兒剪剪貼貼,有成品供幼兒排排、貼貼等,在其他活動中,我也十分注重通過材料的提供,盡量滿足幼兒使幼兒能有更多的動手操作材料。
這樣幼兒不僅積累了感性經驗,有了主動探索的欲望,增強了實踐操作的能力,這對幼兒理解數學是十分重要的。
4、習得了幼兒良好的學習習慣。
在嘗試中我發現孩子們都能始終保持積極的學習熱情,注意力集中,不易受干擾,對數學活動興趣濃厚了,求知欲旺盛了,他們愛動腦、愛提問、愛探索,并反映在其他各科教育活動和日常生活、游戲中,愛學習將為入小學乃至終身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
六、討論
1.數與形的結合是抽象與直觀、思維與感知的結合,對以形象思維為主的幼兒進行數學啟蒙教育,采取數形結合的教育模式,設計提供相應數學活動材料。從欣賞、操作入手,有目的地創造和提供并滲透相應的環境和氛圍,有利于幼兒在玩中學數學,改變呆板灌輸教法,讓幼兒在操作中開始親近數學,感知數學從而愉悅入門。
2.為幼兒提供的材料應該是多位的、多渠道的、多層次的、多角度的,材料要適合不同年齡班和不同差異幼兒的不同需求,盡量照顧每個幼兒都能得到發展,材料要便于幼兒從多種角度探索、實踐,并不只是讓幼兒獲得知識,更應探求如何利于促進幼兒思維的發展。
【幼兒數學教育向非正式活動拓展的研究】相關文章:
上一篇:大班數學:買禮物
下一篇:幼兒數學教育中的環境創設
QQ客服
微信客服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