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轉教案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讓教學工作更科學化。那要怎么寫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幼兒園轉教案,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活動目標:
1、學習基本動作《我會轉》,能夠雙手舉起,全身原地轉圈。
3、熟悉樂曲旋律,并用相應的動作進行表演。
4、通過肢體律動,感應固定拍。
活動準備:
《我會轉》的音樂
活動重難點:
學習基本動作,全身原地轉圈。
能合著音樂節拍全身原地轉圈。
安全要求:
幼兒在唱歌跳舞時不要互相碰撞。
活動過程:
一、導入部分
師:教師彈《我會轉》的音樂,請小朋友在座位上拍手,要求一拍一次。
二、展開部分
1、教基本動作《我會轉》
①教師邊哼樂曲邊轉動身體。老師在干什么?手腕是怎么做的?小朋友學做。
�、诜配浺�,教師示范動作三遍:左手插腰,向前伸右手。左手插腰,向后伸右手;左手插腰,向上伸右手搖一搖;雙手上舉,原地轉圈。
③放錄音,教師再次示范提問:教師先做了什么?再轉動幾下?分別在什么地方轉動?
④小朋友聽音樂和老師一起做轉動。
2、分組練習。
�、俜帜�、女進行練習。
�、趥別小朋友練習。(教師糾正個別小朋友的動作)③集體練習。
④在音樂聲中自由走出教室。
3、鼓勵能力強的幼兒到臺前表演。
三、結束部分
全體幼兒集體表演,放松結束。
小百科:轉是轉身活動,變動,移動。
學習活動:
汽車轱轆轉呀轉
活動目標:
2.模仿不同車輛的聲音和車輪轉動的狀態。
3.能唱準曲調,吐字清晰,并能大膽的在集體面前演唱。
4.隨歌曲旋律唱出來。
活動準備:
1.將座位排成半圓形。
2.歡快的音樂。
活動過程:
一.說說上幼兒園的方式
1.你們是怎么來幼兒園的?
2.在音樂聲中,幼兒用簡單的動作表現自己上幼兒園的情景。
二.學習兒歌
1.今天我們一起坐著汽車上幼兒園吧!
2.教師扮演司機,幼兒扮演乘客。教師邊做開車狀,邊朗誦兒歌。
3.引導幼兒說說聽到了什么。
4.引導幼兒根據自己來園情況,仿編兒歌。
三.游戲:開汽車
1.來來來,上車吧!我們去幼兒園了!
2.教師做手握方向盤狀,帶領幼兒繞著椅子行駛。幼兒邊念兒歌,邊做各自的方式模仿車輪轉動的狀態。
3.連續念幾遍兒歌后,教師做停車狀,幼兒一起說:“幼兒園到了!”
教學反思:
通過豐富多彩的教學手段,結合音樂本身的要素,讓幼兒感受到不同的音樂形象,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方式學習音樂、享受音樂,音樂是情感的藝術,只有通過音樂的情感體驗,才能達到音樂教育“以美感人、以美育人”的目的。幼兒的演唱效果很好。在實踐過程中,培養了幼兒的審美能力和創造能力。通過成功的音樂活動,會提升孩子們對音樂活動的興趣,也能提升一些能力較為弱的孩子對音樂活動的自信心。
活動目標:
1、積極探索自制花的轉動方法。
2、樂于與同伴交流,大膽表達自己探索過程和結果。
3、體驗探索成功的樂趣。
4、充分體驗“科學就在身邊”,產生在生活中發現、探索和交流的興趣。
5、對科學活動感興趣,能積極動手探索,尋找答案,感受探索的樂趣。
活動準備:
各種塑料片片、蘿卜片、竹簽、作好的花、水和盆、杯子
活動過程:
一、導體
1、小朋友,你們喜歡什么花?我這里有一朵神奇的花,你們想不想看?
2、(教師出示花并示范)這朵神奇花神奇在什么地方?與你平時看見的花一樣不一樣?這朵神奇的花為什么會轉起來?
二、探索
1、今天,我為你們準備了一些塑料片片、蘿卜片、竹簽等材料,請你們也來試一試,做一朵會轉的神奇的花。
2、(幼兒操作,教師指導)
3、有的小朋友制作的神奇的花已經轉起來了,我們大家一起來看一看。(幼兒集中坐下)那些小朋友的花已經轉起來?請***來轉給我們看看。(幼兒示范)你的花為什么沒有轉起來?哪個小朋友上來幫幫他?(幼兒之間互相幫助)你再試試看能不能轉起來。(失敗的幼兒再次嘗試)
4、請花沒有轉起來的小朋友再試試,花已經轉動的小朋友請再試試能不能使花轉動的再快一點?(幼兒再次操作)
三、小結
今天,我們小朋友真是太能干了,做了一朵神奇的會轉的花�,F在請幼兒回到教室再試試看,還能不能用其他的方法使花轉起來?
活動反思:
花是同學們喜愛的植物,真實的花給人們帶來了美麗的環境,美好的心情。裝飾花卉又稱花卉圖案。圖案本身來源于自然,又不同于自然。自然形象雖然很美,但它還不能滿足人們對美的需求,人們的生活需要用更加理想、更加超然的藝術形象進行美化,因此就有了由自然形象變為裝飾形象的過程,也就是圖案變化。本課花卉圖案設計是在對花卉熟悉的基礎之上,對自然花卉物象的藝術加工。本課內容重點是設計應用。
這節課基本上完成了教學目標,教學設計比較合理,電教手段的運用使學生比較直觀地了解了圖案設計的過程與方法,學生學到了圖案設計的有關知識。另外,在課上發現學生創作不夠大膽,能夠馬上示范并指出,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作業效果較好。
不足之處:由于時間關系,教師在圖案創作方法的講解上還有些粗糙,學生學習得不夠深入,解決方法是讓學生帶有花卉圖案的生活用品進行小組分析討論),當時是怕學生畫不完就把這個環節去掉了,教學方法還不夠靈活多樣,師生互動不夠。
總的來說,我對學生的學習效果還算比較滿意,今后我要多研究,更加踏實備課,爭取把課上得更好一些,使學生受益。
活動目標:
1、 通過實驗,探究幾種物體轉動的動力來源,并進行分類。
2、學習制作旋轉玩具,激發探索物體轉動的奧秘。
活動準備:
1、 照片江西“南昌之星”摩天輪,電扇,風車,呼啦圈。
2、 彩色皺紋紙、木棍、膠帶、剪刀、白紙、水彩筆、紙杯。
3、 幼兒用書、練習冊。
活動過程:
一、觀看幼兒用書上的南昌摩天輪并提問。
1、這是在哪兒?
2、誰坐過?你有什么感覺?
3、我們用手來模仿它是怎樣轉的。
二、啟發幼兒說說生活中還有哪些東西也會轉動。
1、生活中,你還見過哪些東西也會轉動呢?
2、完成練習冊。
三、將幼兒分組,從電扇、風車、呼啦圈中選一樣物體,各自想辦法讓它們轉起來。
1、每組小朋友一起想辦法吧你們選出的物體轉動起來吧。
2、請你們說說是什么力量讓它們轉動起來的?
3、小結:電扇是靠電力、風車是靠風力的力量、呼啦圈是靠身體的擺動力量轉動起來的。
四、學習制作旋轉馬車。
1、引導幼兒看幼兒用書,了解旋轉馬車的制作步驟。
2、介紹材料,提出要求。
3、幼兒制作,教師個別指導。
活動反思:
教師讓幼兒自由操作、自主發現,放手給幼兒更廣闊的空間,他們就會有成人意想不到的發現。
活動目標
1、能初步探索并感知風的大小與風車轉動的關系。
2、嘗試運用各種材料制作小風車。
3、進一步產生科技探索與制作的興趣。
活動準備
小風車若干、記錄紙、記號筆、各種卡紙、鋼絲、剪刀、筷子、牙簽、透明膠等。
活動過程
1.引起幼兒的興趣。
*今天我們小朋友都帶來了風車,請你來玩一玩,怎樣使你的小風車動起來呢?玩的時候要注意安全,同伴之間不要相互碰撞。
*幼兒操作活動。
2.引導幼兒圍繞話題講述。
*自由交談:你剛才是怎樣玩風車的?你發現了什么秘密?請你先和旁邊的好朋友講一講。
*個別幼兒講述:誰來說說看你剛才是怎樣玩風車的?你發現了什么秘密?
你還有什么方法可以讓風車轉起來呢?
*教師:讓風車轉起來的方法可真多。只要有風就可以了。
3.擴展談話范圍。
*那小風車轉的一樣快嗎?為什么?
請你拿著小風車和好朋友去玩一玩,看一看它什么時候轉的快,什么時候轉的慢,并把它在記錄紙上記下來。
*幼兒再次操作并記錄。
*請個別幼兒講述:誰來說說小風車什么時候轉的快,什么時候轉的慢?
*教師:風大的時候,風車轉的快;風小的時候,風車轉的慢。
4.嘗試做風車。
*今天我準備了許多材料,請你們來制作小風車。
*提出活動要求:
做的時候要注意動腦筋,找好中心點再去做,注意中心點的部分不能剪掉。同時要特別注意安全。知道了嗎?
*幼兒制作風車。提醒幼兒特別注意安全。
小風車若干、記錄紙、記號筆、各種卡紙、鋼絲、剪刀、筷子、牙簽、透明膠等。
*風車好了嗎?那我們一起來玩一玩,比比看誰的轉的快,好嗎?
活動設計意圖與思路(教育理論依據):
最近我們正在開展"我自己"主題活動。在主題開展的前階段,孩子們通過"自畫像"了解了自己的特征,從觀察、比較中也感覺到了:自己長得和別人不一樣,積累了許多關于自己、同伴特征的經驗,同時,在區域活動中,我發現孩子們在合作游戲的時候會有困難,在合作活動的過程中,關注自己過多,往往自己說出自己的意見就好了,不知道傾聽別人的意見,更不會統一意見,于是就不能很好的商量協作。在此基礎上,我設計了此次活動"迷迷轉",目的是讓孩子們在愉悅的游戲中進一步體驗自己的獨特性、群體的共同性。另一方面通過游戲,在大班的初期掌握一些合作的方法,為將來的學習打基礎。
活動內容與要求:
1、知道"人群中我和別人長得不一樣,但也可以找到許多相同的地方。
2、運用按某一特征進行歸類的方法學做游戲,體驗與同伴合作游戲的快樂。
3、積極的參與活動,大膽的說出自己的想法。
4、培養幼兒的嘗試精神。
活動重點難點:
1、知道"人群中我和別人長得不一樣,但也可以找到許多相同的地方。
2、運用按某一特征進行歸類的方法學做游戲,體驗與同伴合作游戲的快樂。
活動準備:
《迷迷轉》課件一份;幼兒圍成圓圈的照片教學課時:一課時(30分鐘)
活動過程:
一、談話,引起興趣
師:上次我們都畫了自畫像,自畫像中我和別人不一樣的在哪里?(幼兒回答)師小結:原來我們每個人與別人都有許多長得不一樣的地方,這樣大家才能區分出來你是誰了。
二、情景引入,觀看課件,
�。ㄒ唬┝私�"迷迷轉"游戲的玩法與規則:
1、師:昨天我看見一群小朋友在操場上做一個非常好玩的游戲,你們想看嗎?
2、(播放錄像1:男孩子中間站)師提問:
這個游戲叫什么名字?
他們是怎么玩的?他們邊在玩時邊嘴巴里還念了怎樣的兒歌?
聽到說怎樣的一句話時才站在中間的?這句話是誰說的?
(老師提升:當聽到中間的小朋友說"女孩子中間"這句口令后,女孩子才站在中間。)
3、(播放錄像2:男孩子中間站)提問:這次我們聽到發口令者發了什么樣的口令?(男孩子中間站)
4、(播放錄像3:背書包的中間站,口令先不說,幼兒猜好后再說)提問:猜猜這次發的是什么口令?我們一起來問問她好嗎?(播放錄像驗證)師:原來發口令的小朋友找到了他們背書包這個相同的地方,然后才發了口令。
5、師:再來看看這一次,猜猜發口令者發的是什么口令?
�。úシ配浵�4:帶圍巾孩子的中間站,口令先不說,幼兒猜好后再驗證)你們知道她的口令是根據他們什么相同的地方來發的?怎么發?
找找他們還有哪些相同的地方?
如果你是發口令的小朋友,你會發什么口令?(出示幼兒圍成圓圈的照片)根據幼兒的口令大家一起來找找是哪幾個?
三、幼兒玩"迷迷轉"游戲
1.幼兒互相協商(游戲者與發口令者)然后游戲引導幼兒尋找同伴相同的地方來發口令,而且口令盡量不一樣。
2.幼兒反復進行游戲,體驗同伴之間的相同處與不同之處。
四、活動延伸:
鼓勵幼兒以后去操場上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
小百科:轉,物體圍繞一個點或一個軸做圓周運動。
一、目標
讓幼兒用自己身體運動的辦法,來體會地球和衛星運行的特點,發展幼兒動作的表現力和與同伴合作的能力。
二、準備
教師簡單了解人造地球衛星旋轉的情況。自制小坐墊若干個。
三、過程
1、讓幼兒初步了解人造地球衛星運行的特點,然后與幼兒一起討論:怎樣用身體的動作來表現衛星與地球的運行?
2、在討論的基礎上,幼兒兩人一組,一人扮作“地球”,一人扮作“衛星”,進行身體運動的探索與實踐。教師進行個別指導與幫助�?蓞⒖嫉幕顒臃绞接校�
�、佟暗厍颉倍俗�,“衛星”圍繞著“地球”走、跑、跳、轉圈爬等。
②“衛星”和“地球”相對而站,手拉手轉圈。注意:身體要稍向后傾斜,手臂拉緊,可以沿不同的方向旋轉。
�、邸靶l星”雙手抬著“地球”的雙腳,“地球”兩手撐地,一起慢慢地轉圈。
3、幼兒分成兩組,一組手拉手圍成一個小圓,另一組在小圓外圍成一個大圓,聽到老的指令后,兩圓(兩組幼兒)向相反方向運動(走)。老師可作兩圓的圓心。還可以自編兒歌,如:“走走走,轉轉轉,衛星繞著地球轉”。
活動目標
1.會聽信號做蹲、蜷縮、自轉和站立不動的動作。
2.鍛煉幼兒迅速反應的能力。
活動過程
1.教師講解游戲的玩法和要求。
(1)幼兒兩臂側平舉,或兩手叉腰,在原地旋轉,邊轉邊念兒歌“迷迷轉,迷迷轉,大風吹來快快站�!碑斈畹健罢尽弊謺r,幼兒馬上停止旋轉。幼兒自己反復練習。
(2)游戲開始,幼兒四散站立,教師發出指令,全體幼兒同時開始念兒歌邊做迷迷轉動作,當念到“站”字時,教師發出信號“小皮球”,幼兒馬上蹲下,縮成皮球狀。教師說“轉”,幼兒又邊念兒歌邊做迷迷轉動作,聽到教師發出“小木偶”的信號,幼兒立即站好,絲毫不動。游戲反復進行。
2.根據幼兒能力教師可增加活動的項目。
(1)引導幼兒不斷變換旋轉方向。
(2)教師發出的信號還可以多樣化,如“小鴨子”“不倒翁”“小鳥飛”等,幼兒依據信號創造性地做模仿動作。
(3)幼兒可在一定范圍內嘗試蒙眼、閉眼旋轉,停止后誰離開范圍距離最近誰為勝者。
活動目標:
⒈能雙手交替不離滾筒地將滾筒向前滾。
�、搀w驗滾筒的樂趣。
活動準備:滾筒若干。
活動過程:
一、導入。
師:今天,我們大家來做小熊貓,老師來做熊貓媽媽,我們到外面去玩吧!我們先來伸伸臂,彎彎腰,踢踢腿……
二、練習滾筒。
�、背鍪敬鬂L筒,師:這是什么呀?那我們今天就來玩滾筒的游戲吧!
⒉誰知道這個滾筒要怎么滾呢?誰來試一下?請個別幼兒示范。
�、忱蠋煆娬{滾滾筒的方法:雙手交替,手不離滾筒,一只手推完換另一只手,推滾筒的時候不能太用力,滾筒要一直在我們面前。
�、凑堄變鹤鐾茲L筒的動作。
三、滾筒比賽。
⒈師:現在我們一起來滾滾筒。
⒉寶寶們先排好隊,將幼兒分成四組,站在直線后面,第一個寶寶將滾筒推到盡頭摘推回來,交給后面的寶寶,然后第二個寶寶推。
�、硯煟耗囊慌诺膶殞毾葋碓囈幌�?請排頭和第二個寶寶示范一下。
�、从螒颉皾L滾筒”。
�、粗v評。
四、回教室。
玩法:
1.幼兒兩臂側平舉,在原地旋轉。
2. 邊轉邊念兒歌:“迷迷轉,迷迷轉,大風吹來,塊塊站�!�
3. 當念到“站”字時,幼兒馬上停止旋轉。
4. 每回最多轉3圈,以防幼兒頭暈跌倒。
目的:發展幼兒的平衡能力。
活動目標:
1.學念兒歌,會模仿不同車輛的聲音。
2.嘗試簡單替換個別詞語的仿編,感受兒歌的韻律美和節奏感。
活動準備:
1.將座位排成半圓形。
2.一段歡快的音樂。
重難點:
重點:學念兒歌,會模仿不同車輛的聲音。
難點:嘗試簡單替換個別詞語的仿編,感受兒歌的韻律美和節奏感。
活動過程:
(一)說說上幼兒園的方式。
1.“孩子們,你們每天是怎么來幼兒園的?”
2.請回答的幼兒用簡單的動作表現自己上幼兒園的情景。
3.播放歡快音樂,師幼用簡單動作各自表現自己上幼兒園的情境。
(二)學習兒歌。
1.“今天我們一起坐著汽車上幼兒園吧!”教師扮演司機,幼兒扮演乘客。教師邊做開車狀,邊有節奏的朗誦兒歌。
2.引導幼兒說說聽到了什么。(幼兒每說到一點,教師就用兒歌的句子把內容說完整,并作相應的動作)
3.師幼一起邊做動作,邊念兒歌2次。
(三)仿編兒歌。
1. “剛才還有小朋友說到是坐摩托車(自行車……)來幼兒園的,那摩托車(自行車)的聲音是怎么樣的呢?”
2.幼兒模仿摩托車(自行車……)的聲音。
3.引導幼兒根據自己來園情況,仿編兒歌。如:摩托車呀突突叫,突突叫,突突叫,(自行車呀叮鈴鈴,叮鈴鈴,叮鈴鈴)
(四)游戲:開汽車
1.“來來來,上車吧!我們一起乘汽車去幼兒園了!”
2.教師做手握方向盤狀,帶領幼兒繞著椅子行駛。幼兒邊念兒歌,邊做車輪轉動的動作。
3.連續念幾遍兒歌后,教師做停車狀,幼兒一起說:“幼兒園到了!”
4.根據幼兒游戲情況,可以自由調節進行創編兒歌游戲(開摩托車、開自行車)
延伸活動:
日�;顒涌衫^續進行《汽車轱轆轉呀轉》創編游戲活動。
活動背景
自從體育區有了各類民間體育玩具后,孩子們個個玩得不亦樂乎。在玩耍過程中,我發現他們對轉陀螺游戲情有獨鐘。于是我便從幼兒的興趣、需要出發,生成了主題活動“有趣的轉動”,并在科學區提供了各種形狀的紙片和積木,讓幼兒制作、探究。有趣的是,我發現孩子們在制作、玩耍時,一般都會選擇圓形的紙片制作陀螺,選擇其他形狀紙片的幼兒少之又少。其實,只要中心點確定正確,不管什么形狀的紙片都能旋轉起來,而且在旋轉時都會呈現出圓形。為了使幼兒通過自己的活動,獲得有關轉動的感性經驗,我設計了“旋轉的紙片”這一活動,旨在讓幼兒在猜猜、做做、說說中探索、發現各種形狀的紙片在快速轉動時都會呈現出圓形,同時借助這一載體,使幼兒獲得解決問題的方法。
活動目標
1.探究、發現各種形狀的紙片在快速轉動時都會呈現出圓形。
2.在討論、記錄、交流中積累和提升有關轉動的經驗。
3.樂意針對問題作進一步的探究,體驗愉快的情緒和探究的樂趣。
話動準備
1.圓形、橢圓形、三角形、正方形的紙片(中心有小孔)、可制作陀螺的塑料小棒、蠟筆等各若干。
2.實物投影儀。
3.猜測記錄表人手一張。
手的圖形
正方形
三角形
橢圓形
話動過程
一、導入活動,激發探究興趣
1.投影展示各種圖形,幼兒觀察講述都有哪些圖形和我們玩轉陀螺的游戲。
2.請幼兒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說說什么形狀的紙片比較適合做陀螺。
二、在做做、玩玩中發現圓形的紙片在轉動時也是圓形的
1.提出制作與觀察的要求:先選一張圓形的紙片把它做成陀螺玩一玩,看看它轉動起來是怎樣的。
2.幼兒制作、玩耍陀螺,引導幼兒觀察陀螺轉動起來是怎樣的。
3.請幼兒說一說陀螺轉動起來是怎樣的。
幼A:我的陀螺轉動起來是歪歪斜斜、搖搖擺擺的。
幼B:我的陀螺先是慢慢的,后來越轉越快,最后就停下來了。
幼C:我的圓形陀螺轉起來也是圓形的。
幼D:陀螺轉動起來它的形狀有點模糊。
(評:在這里,教師因勢利導,讓幼兒根據自己的經驗先選圓形的紙片制作陀螺,這樣既有利于幼兒習得制作陀螺的方法,也有利于引導幼兒更多地關注陀螺在轉動時發生的一系列變化,為下面的環節作好鋪墊。)
三、在猜猜、試試、說說中發現不同形狀的紙片在快速轉動時都呈現出圓形
1.出示記錄表,介紹記錄方法:“問號”表示想一想,“小手”表示試一試,把我們的猜想畫在問號下面,等一會兒把嘗試后的結果畫在小手下面。
2.讓幼兒猜一猜三角形、橢圓形、正方形的紙片轉動起來是什么形狀的,并把自己的猜想記錄在表格中。
3.個別介紹自己的猜想。
幼A:三角形轉動起來是三角形、橢圓形轉動起來是橢圓形、正方形轉動起來是正方形,不會變的。
幼B:它們轉動起來都會變成圓形。
幼C:轉動起來會變成花形。
幼D:正方形會變成圓形,三角形還是三角形。
(評:“猜測與假設”有助于激活幼兒的思維。動手前先動腦,幼兒的思維會處于一種激活狀態,這無疑對發展幼兒的思維能力起到了重要作用。在這里,我對幼兒的任何猜測都不作評價,而是留待他們在接下來的環節中,通過自己的操作來發現與驗證。)
4.實驗驗證并記錄結果。引導幼兒仔細觀察不同形狀的紙片在快速轉動時是什么形狀的,并把實驗結果記錄在表格中。
5.表達與講述。一方面請猜想與實驗結果一致的幼兒進行交流,另一方面特意請剛才猜想錯誤的幼兒到上面來展示自己的驗證結果,從而幫助幼兒自我建構正確的知識。
幼A:我試下來發現三角形、橢圓形、正方形的紙片轉動起來都是圓形的。
幼B:我猜對了,這些圖形轉動起來都是圓形的。
幼C:我發現三角形轉得很快很快的時候,當中是圓圓的,邊卜還有一圈花邊呢!就像一個荷包蛋。
幼D:三角形不容易轉起來的。
幼E:它們在快要停下來的時候,就又回到原來的樣子了。
(評:幼兒在探究之后,都有一種表達的潛力和傾向,通過對探究過程與結果的表達和交流,以及與同伴間相互的信息交換,孩子們不但建構了有關圖形轉動的正確知識,還在無形中獲得了解決問題的方法。)
6.結合幼兒的講述,教師簡單小結。
話動延伸
1.請幼兒去活動區試試其他的物體在快速轉動時,形狀會發生什么變化。
2.在紙片上涂上美麗的顏色,在區域中觀察、感知陀螺轉動后色彩的變化。
話動總評
本次活動中,教師將幼兒科學教育要實現的核心價值,從追求使幼兒掌握知識,轉移到了使幼兒樂于探究解決問題、樂于獲得知識、知道如何去獲取知識,這些有益于幼兒終身發展的大目標上。
縱觀整個活動,教師汲取了“做中學”的教學理念,始終從幼兒的自身需求出發,立足于幼兒已有的生活經驗,讓幼兒在猜猜、試試、講講中建構知識、提高能力。由于受經驗和認知水平的影響,幼兒常常用獨特的、不同于成人的思維方式去思考、猜測實驗結果,因此幼兒的猜測有時貼近實驗要求,有時卻不著邊際,但我們看重的是猜測可以讓幼兒的思維動起來。如:猜想過程中,有的幼兒認為不管是什么形狀的紙片,轉動起來都是圓形的;有的則認為紙片是什么形狀的,轉動起來也就是什么形狀的;還有一部分幼兒的猜測則漫無邊際。對幼兒的任何猜測,我們都不作任何評價,而是留待他們在接下來的環節中,通過自己的操作來發現與驗證。正是有了多種多樣的猜測,幼兒才會產生迫切想知道答案的欲望,才會主動去探索、驗證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確。驗證過后,有的歡喜雀躍,有的恍然大悟,還有的則觀察得更仔細,發現得更多。這一切都悄悄地向幼兒傳遞著一個信息,那就是:想知道問題的答案,就要親手試一試。在這一過程中,幼兒獲得的就不僅僅是知識經驗,還獲得了解決問題的方法,各種能力也在探究過程中得到了發展。
一、設計意圖:(適合大班)
為了豐富幼兒的戶外體育活動,新學期,我在運動器材中投放了幾種新玩具:飛環,保齡球,竹蜻蜓,孩子們對新玩具非常好奇,不久,飛環,保齡球,就成了孩子們的新寵,可是竹蜻蜓卻依舊躺在盒子里,默默無聞,孩子們不知怎樣玩,我納悶,怎么沒人想到讓它轉起來?于是我拿起竹蜻蜓兩手夾住竿子一搓,竹蜻蜓轉起來了,頓時引來了孩子們驚喜的`歡呼聲,紛紛圍著想試一試,只聽顧星凱小朋友說:“真好玩,像直升飛機上轉的一樣,我怎么沒有想到�!蔽译S口說:“是呀,你們怎么沒想到把它轉起來呢,你們想想,這么多玩具中還有什么能轉起來�!蔽业膯栴}一出,許多小朋友紛紛嘗試,不久,有的小朋友告訴我:“老師,圈能轉。”“老師,飛環能轉。”看來可以進行一次有關轉的探索活動了。
二、活動目標:
1、幫助幼兒獲取有關物體轉動的經驗,并引導幼兒發現轉動形成圓的現象。
2、培養幼兒的觀察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3、激發幼兒對轉動現象的好奇和探索的愿望。
三、活動準備:
1、幼兒有過玩圈、竹蜻蜓的經驗。
2、幼兒操作材料:一元硬幣,乒乓球,皮球,塑料圈,圓盤,圓形積木,各種方形積木,竹蜻蜓等若干。
3、玩具汽車(自行車),螺絲(螺帽),吊扇(扇葉包紅色紙),鐘等。
4、實物投影儀。
四、活動過程:
�。ㄒ唬┩嬉煌�
1、請幼兒自由選取幾種操作材料玩一玩。
2、請幾名幼兒上來展示自己的玩法[小物體用實物投影儀展示],對幼兒讓物體轉起來的玩法加以肯定、引導,“XXX小朋友讓XX轉起來了,這個玩法真好,還有誰也能讓你手里的東西轉起來?”
�。ǘ┰囈辉�
1、鼓勵幼兒再玩一次,試一試,讓你手中的東西轉起來。
2、請幼兒說說,你玩了哪幾樣東西,你怎樣讓它轉起來的?加以演示。[對因玩法不正確而轉不起來的東西,可請轉起來的幼兒加以補充演示。]
(三)看一看
1、幼兒再次操作,仔細觀察,“物體轉起來后你發現了什么?”
2、請說一說你的發現。
3、請幼兒觀看吊扇“怎樣讓電扇轉起來?”(打開開關)師開開關,由慢到快,“電扇轉起來后你發現了什么?”(圓)
�。ㄋ模┱乙徽�
1、幼兒再次操作,尋找觀察物體轉動后形成的圓,“找一找,你手里的東西轉起來后有沒有出現圓?”
2、幼兒互相交流。[對轉動后出現圓較明顯的物體用實物投影儀展示]
小結:物體轉動后形成圓。
�。ㄎ澹┱f一說
1、你知道還有什么東西會轉?轉動后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什么?
例:電扇的葉子會轉,轉起來后吹出了風。
[鐘的指針會轉,轉起來后我們知道了時間;
螺絲帽會轉,轉起來后可以把東西固定;
雙層圓桌……]
[實物示范,觀察]
2、小結:今天我們發現了許多會轉的東西,其實,在我們身邊還有很多會轉的東西,這些東西就在我們身邊,只要你認真看,仔細想,你還會發現更多有趣的東西,如果你發現了,請告訴我,或告訴你的好朋友。
設計意圖:
輪胎是幼兒常見的物品,也是孩子喜歡玩的玩具,構思這節課意在培養幼兒的合作創新意識,讓幼兒在愉悅的情緒下,積極動腦,大膽參與,主動地探索,在不斷地嘗試、游戲合
作中,提高幼兒參與游戲的興趣,從而在游戲活動中增強幼兒的應變和靈活掌握技巧。 活動目標:
1、能主動與同伴商量、合作游戲,遇到問題能積極想辦法解決。提高幼兒的參與和合作意識。
2、通過活動,培養幼兒勇于克服困難的精神,體驗成功的快樂。
活動準備: 汽車廢舊輪胎自行車廢舊輪胎
活 動 過 程:
帶領幼兒到戶外操場上,踏著音樂做簡單的熱身動作,活動筋骨,為下面的活動做好基礎:
1、介紹輪胎的作用
教師拿出準備好的輪胎,讓幼兒認識,并讓孩子說出輪胎的作用,并說出見過那些不同的輪胎。然后并簡單的講解輪胎的玩法,并詢問,你們可以有哪些玩法?好好想想!!
2、幼兒分組,探究輪胎的玩法
分組后,幼兒積極的琢磨,商量,交流,一起歸納輪胎的玩法,有的是一個孩子玩,有的是多個孩子玩。
3、師生一起歸納好玩的玩法,并讓個別幼兒做出示范表演。幼兒興致極高,很快的融入到游戲中去。歸納主要的玩法有
個人玩:
�。�1)幼兒自己在地上滾動輪胎,可以變換走的路線,
�。�2)把輪胎舉起來套在脖子里,雙手做動作。(這個需要輕點輪胎)
�。�3) 把輪胎放地下,幼兒坐在輪胎上活動頭部。
多人玩:
�。�1)幼兒們滾著輪胎變成一個大圓圈或走出多種陣型。
�。�2)把輪胎平方到地上,幼兒逐個學小兔跳:從前跳到后,從里跳到外;從左跳到右里。
�。�3)幼兒學小鳥飛:繞著輪胎里原地飛一圈,看那個小組飛的快飛。
4、幼兒一起參與游戲,感受快樂
幼兒們根據的自己的愛好,選擇喜歡的方法,自主參與到游戲中,體驗游戲的樂趣,嘗試游戲合作的技巧,感受集體合作的力量和偉大。
5、游戲結束。
收拾物品,歸放到原來的地方。帶領幼兒一起走出游戲場地。
活動反思:
通過此游戲充分鍛煉了幼兒身體機能,增強了幼兒之間的友誼,體驗到集體合作的快樂和滿足,并能在活動中增強了幼兒的自信心和競爭意識。
活動目標:
知道"人群中我和別人長得不一樣,但也可以找到許多相同的地方。
運用按某一特征進行歸類的方法學做游戲,體驗與同伴合作游戲的快樂。
體驗合作創編游戲的樂趣。
讓幼兒能在集體面前大膽表演、表現自己
活動重難點:
知道"人群中我和別人長得不一樣,但也可以找到許多相同的地方。
運用按某一特征進行歸類的方法學做游戲,體驗與同伴合作游戲的快樂。
活動準備:
《迷迷轉》課件一份;幼兒圍成圓圈的照片教學課時:一課時(30分鐘)
活動過程:
一、談話,引起興趣
師:上次我們都畫了自畫像,自畫像中我和別人不一樣的在哪里?(幼兒回答)師小結:原來我們每個人與別人都有許多長得不一樣的地方,這樣大家才能區分出來你是誰了。
二、情景引入,觀看課件,
�。ㄒ唬┝私�"迷迷轉"游戲的玩法與規則:
1、師:昨天我看見一群小朋友在操場上做一個非常好玩的游戲,你們想看嗎?
2、(播放錄像1:男孩子中間站)師提問:
這個游戲叫什么名字?
他們是怎么玩的?他們邊在玩時邊嘴巴里還念了怎樣的兒歌?
聽到說怎樣的一句話時才站在中間的?這句話是誰說的?
�。ɡ蠋熖嵘寒斅牭街虚g的小朋友說"女孩子中間"這句口令后,女孩子才站在中間。)
3、(播放錄像2:男孩子中間站)提問:這次我們聽到發口令者發了什么樣的口令?(男孩子中間站)
4、(播放錄像3:背書包的中間站,口令先不說,幼兒猜好后再說)提問:猜猜這次發的是什么口令?我們一起來問問她好嗎?(播放錄像驗證)師:原來發口令的小朋友找到了他們背書包這個相同的地方,然后才發了口令。
5、師:再來看看這一次,猜猜發口令者發的是什么口令?
�。úシ配浵�4:帶圍巾孩子的中間站,口令先不說,幼兒猜好后再驗證)你們知道她的口令是根據他們什么相同的地方來發的?怎么發?
找找他們還有哪些相同的地方?
如果你是發口令的小朋友,你會發什么口令?(出示幼兒圍成圓圈的照片)根據幼兒的口令大家一起來找找是哪幾個?
三、幼兒玩"迷迷轉"游戲
1.幼兒互相協商(游戲者與發口令者)然后游戲引導幼兒尋找同伴相同的地方來發口令,而且口令盡量不一樣。
2.幼兒反復進行游戲,體驗同伴之間的相同處與不同之處。
四、活動延伸:
鼓勵幼兒以后去操場上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
【幼兒園轉教案】相關文章:
上一篇:幼兒園大班游戲教案《拍電報》
下一篇:幼兒園中班有趣科學活動教案
QQ客服
微信客服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