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真正體察了孩子的心理需要好奇,嘗試,試想,如果當時我認為孩子把小魚放在烏龜缸里是出于殘忍心理的“惡作劇”,那么我會采取什么行動?孩子們最終會受到什么影響呢?
作為教師,我們每天面對著孩子各種各樣的言行,并要對這些言行及時地做出恰當的反應,做出具有教育意義的行為。由于工作的復雜性和急迫性,即使是一些優秀的教師,有時也忽略了去挖掘這些言行背后的“動因”,尤其是那些令我們懊惱的言行。
需要,就是幼兒言行的基本動力,幼兒作為人,即是一個生物體,也是一個社會成員。他們要在社會上生存、發展,對生存與發展表現出來的依賴狀態,人體驗到的一種心理狀態,就是需要。如對食物、水等條件的依賴,對與其他人交往、被人愛、受到群體認可和尊重等社會條件的依賴,還有個體不斷發展所依賴的自主感和新體驗的需要。這些需要,促使他們去進行各種活動,而他們的種種行為方式和能力就是在這一過程中逐漸形成并固定下來的。在幼兒期這一人生的最初階段,幼兒大多出于這些基本需要而活動,由于他們對自己所處的自然、社會環境、習俗、規范了解甚少,只能在不同情景中“嘗試”各種行為,哪些行為可以最好地滿足某個時候的生理和心理的需要,就逐漸這樣形成下來。人的個性也就是這樣形成的。
從這個意義上說,需要沒有“不合理”的,相反,他對一個人的發展起著動力的作用,也正因如此。應該受到教育者的高度重視。所謂“不合理的需要”這種日常提法,其實是說在具體情景下,一個孩子為滿足自己的需要而采取的行為方式由于種種原因不能被他人接受,這恰恰是最好的教育契機。
作為教師,若能在幼兒的行為(包括被我們認為是不可接受的行為)中辨別出他們“合理的需要”,在肯定這些需要的基礎上,幫助孩子通過正當途徑,社會可接受的方式滿足這些需要,這種方式我們常稱為疏導、引導,它是真正的教育,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相反,簡單地壓制幼兒的某些行為,不但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因為需要總是要通過某些方式得到滿足的,孩子在沒有替代的行為之前,必然還會采取原有的方式),有時甚至會產生更嚴重負面影響,孩子對是否要去爭取滿足自己的需要感到焦慮,許多心理問題都是由此造成的。
因此,尋找對幼兒行為的恰當解釋,從孩子的言行中辨別他們真實的需要,是教育的前提。著需要教師有冷靜的頭腦,和善的心靈,而當你“讀懂”了孩子之后,你就會對他們更和善,在自己采取對策時更冷靜,從而成為一位深諳教育藝術的行家。在下面我的做法中,希望能給大家得到一些啟示,我的處理方法不一定十全十美。但我在敏感地體會著孩子的需要,這是走向真正教育的堅實一步。
一天早上我來園后,發現教室里的“小黑點”不見了,難道變貓叼走了嗎?我四處尋找了起來。呀,小黑魚躺在烏龜缸里死了!是誰把小黑點放在這兒的那兒的,真是可惡!我一下子惱怒起來。我把金魚缸放在一旁,打算等會兒好好地問問班了的孩子。
孩子還沒有來,我在教室了邊劃分著區域邊思考起來:幾天內,這種事已經是第二次在班級上發生了,前兩天聽搭班老師說起有兩條小蝌蚪放在烏龜缸里,結果被烏龜吃了,為這事我還特地問過小朋友呢!為什么這種事情再次發生呢?……正想到這兒,孩子們來園了,我便觀察起孩子參與活動的情況了。
整個上午我沒有提起這事,只是把小金魚處理了。我覺得自己應該先想想,分析一下。如果直接問孩子,哪個會承認,畢竟這是犯了錯誤的呀。但如果不找出原因,可能類似的事還會發生。
午餐后,我站在班級自然角前,我的眼光忽然停留在養小金魚的魚缸里了,這是東東帶來的魚缸,里面養了兩條小金魚和十幾條小蝌蚪,我似乎找到了原因。現在的孩子好奇心強,愛探究,小金魚和小蝌蚪能生活在一塊,那小烏龜和小蝌蚪、小金魚在一起能行嗎?第一次有人把小蝌蚪放在烏缸里,結果闖了禍,小蝌蚪被烏龜吃了。通過討論,孩子們只出了因為蝌蚪太小的結論。那么,把大的金魚放在烏龜缸里會怎樣呢?這樣,金魚被放進了烏龜缸,這一次的結果,金魚雖未被吃,但由于水太少,干死了。
有了這樣一個假設后,我在主持討論時,并沒有提及這個“惡作劇”,也沒,有“好好問問”,而是和小朋友們討論起蝌蚪、金魚、烏龜生活所需的環境,討論中孩子們很快認識到:“小蝌蚪太小不能和烏龜放一塊,烏龜和小魚生活需要的水也不一樣,烏龜缸里水要放的少些,不然它不能透氣了”。
此后幾天,所謂的“惡作劇”再沒有發生,這反過來證明了我的假設是對的。原來這一事件并不象我開始認為的那樣是一個“惡作劇”,孩子們做出這種看似惡劣的行為卻并非出于惡意,只是因為缺少常識,不知者不為過嘛!其實孩子闖的許多禍大都是出于知識經驗少而蠻干,我們卻理解成他們在道德品質或心理上有問題。這件事也再次提醒我:當孩子闖禍時不能急躁,應多從他們的角度出發思考他們行為的原因,才能“對癥下藥”。采取恰當的教育行為。
反思:
在幼兒做出不恰當的行為后,我能冷靜的把若干天以來發生的事情聯系在一起,尋找“線索”,以便得出對幼兒行為背后的動因的恰當解釋,然后再“對癥下藥”,最終結果表明。我真正體察了孩子的心理需要好奇,嘗試,試想,如果當時我認為孩子把小魚放在烏龜缸里是出于殘忍心理的“惡作劇”,那么我會采取什么行動?孩子們最終會受到什么影響呢?
【案例:教育,應從辨別孩子的需要開始】相關文章:
上一篇:案例:“笑聲”中的憂絲
下一篇:案例:發黑的蘋果羹
QQ客服
微信客服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