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中國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
作者簡介:劉泓陽,女,(1990.10-),民族:滿族,籍貫:遼寧省本溪,所在學校:沈陽師范大學,專業:應用心理學。
摘要:留守兒童是近些年來出現的一個特殊的群體,本該是天真無憂、承歡膝下的這些孩子因為遠離父母,已經出現了很多心理上的問題。且這些問題已經不僅僅存在于個別兒童,而是已成為了一種較為普遍的現象,引起了國家和社會的普遍關注。本文通過調查研究,闡述這些留守兒童普遍存在的心理問題、產生原因,以及呼吁我們的社會、學校、家長應該如何能夠改善這一現狀,讓孩子們能夠生活的更加快樂幸福。
關鍵詞:留守兒童;心理問題;教育
隨著近年來我國經濟的發展,大批農民加入到了勞動力轉移的大軍中。在他們為了我國的城市化進程添磚加瓦的同時,他們的子女卻留在了農村,由父母一方或者祖父母、親戚等代為撫養。這些本該是由父母親自養育的兒童長期與祖父母、外祖父母等共同生活,缺乏了正常的管教和親情的溝通,許多兒童無法享受正常的學習生活,他們的性格、人格、品格以及其他方面可能存在著一些不健全甚至畸形的因素。由此引發的學習下降、心理畸形、社會問題等等都要求我們全社會尤其是教育工作者對她們進行特殊關注,使他們能夠全面健康的發展。
一、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的表現
根據調查結果顯示,留守兒童最容易出現的問題就是心理健康問題。普遍表現為隱性、不容易發覺,但是可能會對他們的一生都造成很嚴重的影響。
1.自卑心理障礙
父母本該是孩子最堅強的保護和依靠,但是這些遠離父母的留守兒童,很容易產生自卑心理。越是內向的孩子,這種問題越明顯。有的父母將孩子托付給親屬,孩子的敏感纖細的心理會讓他產生寄人籬下之感,只會覺得自己低人一等,說話做事思前想后、畏首畏尾,長期下去很容易給孩子造成抑郁的心理障礙。
2.孤獨孤僻心理
由于父母長期不在身邊,留守兒童在成長期所有遭遇的“成長的煩惱”無人關注也無人傾聽,不僅如此,他們內心所產生的的'一些錯誤的意識由于缺乏父母的正確引導也可能導致他們無法融入社會。周宗奎等研究發現,留守兒童在人際交往方面表現出一定的自我封閉性,部分孩子在父母外出后有嚴重的失落感,一段時間內不愛與人說話交往,變得自閉而又孤僻。
3.逆反心理
少年期兒童普遍存在逆反心理,對人和社會的對抗情緒比較嚴重,較為嚴重的還有可能出現拉幫結派、抽煙喝酒、逃學打架等“學壞”的行為。那么當出現了這些情況時,這些父母不在身邊的孩子沒有得到父母的關懷和勸阻,無法認識到自己的行為的錯誤,甚至會覺得這樣的方式是引發父母關注的一個方法。由于父母長期在外,對于無法照顧孩子的所產生的負罪感,往往通過“物質+放任”的方式來補償,留守兒童在這種高自由度的環境下根本無法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反而養成好逸惡勞、奢侈浪費、花錢擺闊等陋習。
4.厭學心理
兒童的學習主動性是在幼年開始形成的。缺乏父母管教、長期受祖父母溺愛的留守兒童很難在這樣的情況下養成一個良好的學習習慣。尤其是家里的老人文化水平較低,負責接管他們的親人也不會生活學習面面俱到,不能為他們解決學習上遇到的問題。由此他們會逐漸失去學習的興趣,最終產生厭學的情緒。甚至有的兒童會認為,自己的父母沒有很高的文化水平,也去了大城市賺錢,因此也會產生讀書無用的思想。
二、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產生的原因
針對留守兒童存在的諸多心理問題,我認為產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 家庭撫養方式。
在留守兒童的父母離家打工期間,他們或者與他們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即“隔代監護”;或者與親戚、朋友、鄰居等生活在一起,即“委托監護”;再有一些大一點的孩子能夠自己獨立生活,甚至照顧弟弟妹妹,屬于“無人監護”。那么無論哪一種生活方式,這些孩子的身心都已經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影響。首先,對于“隔代監護”這一群體,這些老人本就年事已高,操勞一輩子到了老年還要照顧這些孩子,由于身體等原因各方面都不能夠像年輕人那樣有精力。而且隔代人往往更容易對孫子孫女溺愛,舍不得管教也會讓孩子養成不良習慣。其次,對于“委托監護”。家庭環境對于兒童的成長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而這種“寄人籬下”很難讓孩子從心底產生家的溫暖。一些孩子在學習生活上遇到問題時,也存在與這些寄養家庭難以明說的障礙,很可能給以后留下陰影。
第二,學校教育模式。
這一代外出打工的父母大多數都是因為自己吃到了沒文化的苦,他們努力拼搏的很大原因也是為了讓孩子能夠得到好的教育,以后不要走上自己的路。大多數留守兒童也表示自己愿意接受教育,喜歡學習,甚至學習成績也比較優秀,但是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卻缺乏校方的關注。首先,盡管學校是直接面對留守學生的教育實施單位,但是多數農村學校注重應試教育,片面強調升學率,而忽略了對學生的思想道德及心理健康的教育。第二,學校教育的無奈和放任。據調查,留守學生中48. 4%的學生成績較差,39.6%中等偏下,10%成績較好,僅有2%成績優秀,還有的學生輟學。雖然教師的關注、關愛、集體的溫暖可以抵消留守學生人格發展的消極影響,但由于教育理念、辦學條件、師資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約,農村學校很少開設專門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并缺乏專職的心理教師,也很少有組織、有計劃地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對問題學生學校通常施以懲罰性的教育,當教師知道他是“難以管理的”,就聽之任之,難以真正走到學生的心靈深處。
第三,來自外界的影響
留守兒童的心理較他人更為敏感,因此更容易受到外界的影響。比如來自于他人的看法,一些社會偏見可能會認為,他們普遍缺乏家教,甚至影響了老師、同學對待他們的態度,這種態度會給這些孩子的心理造成很大影響。另外,網吧、游戲廳等這些游樂場所,對于缺乏父母管教、又不愿與人溝通的留守兒童來說就是一個快樂的所在,沉溺于其中影響學習、甚至結交不良朋友,都與這些場所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因此,通過以上分析,我們應該采取措施,充分重視起對于留守兒童這一群體的心理情況的重視。首先,學校應該為孩子營造一個健康的環境,不僅重視知識的教育,也要關照他們的心理情況,教師對于學生應該一視同仁,對于留守兒童給予更多關注;其次,我們也應該為這些孩子創造一個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圍,讓在外打工的父母多跟孩子溝通,也讓監護人注重這方面的引導。總之,我們應該從社會、學校、家庭各個方面入手,為了每個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保駕護航,讓他們有一個健康預約的環境,成長為身心健康、積極向上的國之棟梁。(作者單位:沈陽師范大學)
參考文獻:
[1]徐群:《關注留守兒童教育與創建和諧新農村》,《現代農業科技》,2007年第11期;
[2]常青.:《農村留守兒童人格特征研究——以江西玉山縣為例》,華東師范大學碩士論文;
[3]方銘琳:《留守兒童的關愛教育機制》,《中國農村教育》,2007年第10期;
[4]田景正:《關于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思考》,《當代教育論壇》,2006年第5期。
【淺談中國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相關文章:
上一篇:孩子與人交往的重要性
QQ客服
微信客服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