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認為教師還可以繼續圍繞這一案例的過程引申出許多探究性課程。
教學故事(賀劍虹):一只蜜蜂飛進了教室,教室里頓時一片混亂。“快跑呀,蜜蜂會蟄人的!”“不會的,它是來采蜜的!”我順應幼兒的興趣點隨機生成有關蜜蜂的談話活動。我正準備打開窗戶讓蜜蜂飛出去,結果保育員張老師用蒼蠅拍將蜜蜂打死了。女孩子們傷心地哭起來:“蜜蜂是我們人類的好朋友,為什么要打死它啊?”孩子們又開始議論起來。
師:“蜜蜂為什么會飛到我們教室里來呢?”
生:“我帶來的那盆花在門口開了,它看見花就飛進來了。”;“它肯定是找不到回家的路了!”;“門后面有個蛋糕盒,上面還沾著奶油呢!”;“門后的垃圾桶里還有我們剛吃剩的蘋果核。”
師(不解地問):“為什么有奶油和蘋果核蜜蜂就會來呢?難道它喜歡吃這些東西嗎?”
生:“它們都有香味,蜜蜂就是聞到香味才飛進來的。”
師:“原來如此。”
生:“蜜蜂把采來的花蜜給我們人喝,那它自己喝什么、吃什么呢?”;“蜜蜂
真的有好多種嗎?”
師:“我也不太清楚,今天回家我們一起找找有關蜜蜂的資料吧!”……
師:“剛才張老師打死蜜蜂,有小朋友說不應該打死,有小朋友說一定要打死它,到底應該怎么辦呢?”
生①:“老師是為了不讓我們被蜜蜂蟄到才打死它的,我覺得張老師做的對。”②“那也不應該打死它啊!要是它的爸爸媽媽知道它死了那該多傷心啊!我們把窗戶打開讓它飛出去不就行了嗎?”③“我們用橡皮泥給它做個家吧!”④“我們和它一起跳個蜜蜂舞吧!”⑤“我們幫它畫好多同伴貼在墻上,那它就不會到處亂串,也不會寂寞了。”……
教學反思(賀劍虹):①教師實施教育教學計劃的過程是再創造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除了要善于發現幼兒喜歡的、感興趣的事物及其隱含的教育價值外,還應靈活調整教育計劃,把握教育時機,使活動發揮最優效益。本次活動中,教師根據幼兒的發現及時調整教育內容,組織幼兒進行自主探索活動及開展相關的談話活動,從而促成了幼兒的有效學習,使活動達到最優效果。②孩子們對于打死蜜蜂所表現出來的態度和情感是我沒料到的,當我組織孩子們討論后,又自然地生成了一系列有關蜜蜂的主題探究活動(畫蜜蜂、歌表演、制作蜜蜂的家、探究蜜蜂的家族……),使我和孩子們
在活動中共同學習,共同進步
同伴評點(劉婷):我們知道每個幼兒都是天生的探索者,他們那雙敏銳的眼睛無時無刻不在探索和發現周圍變化著的事物和有趣的小昆蟲。“蜜蜂”幼兒尤其喜愛,可是突然被配班老師打死了,幼兒自然心疼到極點。對于細心觀察孩子的賀老師又是一次引發孩子探究學習的好時機。通過討論、思考,孩子們不僅知道了蜜蜂為人類作的貢獻,更理解了蜜蜂飛進教室的原因。賀老師不僅善于關注孩子的言行,更關注老師的言談、舉止對孩子情感態度的影響,并及時調整了孩子的情趣和注意力,使孩子很快從悲傷中走出來,盡快地投入到主動探索學習中。
園長引領(李忠):幼兒天生就是科學家,他們對世界萬物都充滿好奇,他們喜歡提問,如:“蜜蜂為什么會飛進教室?”“蜜蜂怎樣飛進來的?”“蜜蜂飛進教室要干什么?”……幼兒的小腦袋里裝滿了疑問。從案例中我們可以看到教師沒有急于將成人理解的方式傳送給幼兒,而是營造了討論的氣氛,引發孩子將疑問表述出來,提出一些有價值的爭議點,造成幼兒某種程度上的認識沖突,使孩子們的思考層次逐步提升。這一案例教師的角色定位恰當,發展了師生共同討論、研究品質,雖然師生的討論似乎沒有找到“蜜蜂飛進教室”的真正原因,但通過討論的過程促進了幼兒發現、觀察、研究的能力,同時也豐富了幼兒的情感世界。我認為教師還可以繼續圍繞這一案例的過程引申出許多探究性課程。
【案例:蜜蜂飛進教室以后】相關文章:
上一篇:案例:秋天的反思
下一篇:案例:《我會做衣服》活動反思
QQ客服
微信客服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