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可能一對“做圓子”的一系列動作感興趣,而并未意識到活動過程和結果中其他的東西。
第一次材料投放:紅色、綠色彩泥,塑料墊板,塑料盤子。
孩子們對新的彩泥的興趣很濃,張天宇一下就把紅色罐里的彩泥和綠色罐里的彩泥揉在一起;嘉晟也把剩下的彩泥丟的桌上、地上到處都是;有的把彩泥直接放在桌上搓,使得桌上一團糟。
我看見這一現象,我說:“彩泥寶寶哭了,我們問問他,為什么哭?”有幾個托兒走過去對彩泥說:“彩泥寶寶,你為什么哭?”:“我回不了家了,媽媽在找我?”“桌子寶寶也臟了?”“誰來幫幫我們的忙?”
孩子們都爭先恐后的舉起手來,:“我們來幫忙。”說撿起地上的彩泥,那么,我們下次玩的時候該怎么做呢?
“不把彩泥寶寶搞在一起;”“不把彩泥寶寶弄到地上;”玩好彩泥寶寶回家……
“那么桌上該怎么弄干凈呢?”
“用抹布擦”
“真是好辦法,以后在玩以前,先把桌布鋪在桌上,象這樣(教師示范)然后再玩,也可以把彩泥放在這種墊板上面搓,這樣桌子還會變臟嗎?”
“不會了。”
“誰愿意來試一試呢?”
分析:
托兒在接觸新材料時有一段匆忙、探索的時間,以形成對材料性質的一般認識。他們往往還沒有形成牢固的活動常規,對新活動需要遵守的規則也沒有很強烈的意識。教師在允許孩子自主探索自己感興趣的材料和活動的基礎上,有意識的幫助孩子認識到自己的不妥之處,示范給幼兒正確的良好的做法,并在活動過程中給予適當的提醒和督促,以幫助幼兒鞏固好的行為。
案例中我就采用了和幼兒討論、示范、嘗試去做等辦法幫助幼兒理解和形成常規。
有趣的彩泥
第二次材料投放:紅色、綠色兩種彩泥,塑料墊板,塑料盤子,塑料小刀。
經過一段時間的游戲,孩子們已經能形成在玩之前鋪桌布,玩后整理玩具的習慣,我又在原來材料的基礎上添加了黃色和塑料小刀。
金宇軒第一個到彩泥角,拿起塑料小刀看看,摸摸。他打開蓋子,拿出一小團彩泥,用刀切了下去,切成了許多塊,有大有小。然后把它們放到盤子里。之后,開始把切好的小快拿出來搓。他的力氣小,搓成地泥團有裂縫,而且不圓,但是他很專注,小小的臉上都是淚珠。
我走過去問他:“你做的是什么?”他說:“是圓子。”;“哇,這么多,了不起。”我說:“你做的圓子給誰吃?”他說:“給寶寶吃,給老師吃,給小兔吃。”我說:“你還會做什么?”他說:“會做油條,大餅。”我抱了他一下,給了他一個親吻。
評析:
我逐漸增加新的材料和工具(盤子和塑料小刀)保持幼兒對該區角的興趣,擴展幼兒的活動和思維的空間。
幼兒探索型的區角中,不會拘泥于教師預先設定的活動目標和活動方法,各種開放性的材料、工具為幼兒進行多角度的探索提供了條件。但是,我在仔細觀察幼兒的基礎上,引導幼兒形成對自身活動的進一步的認識。案例中的幼兒主動利用了新工具,做了很多重復的活。他可能一對“做圓子”的一系列動作感興趣,而并未意識到活動過程和結果中其他的東西。
【案例:有趣的彩泥】相關文章:
• 案例:《有趣的蛋殼總反思》總結和反思
• 幼兒園大班說課稿:《有趣的水墨印染畫》
• 案例:有趣的洞洞
• 案例:《有趣的番茄》課例反思
• 幼兒園小班說課稿:《有趣的香蕉》
• 幼兒園中班說課稿:《有趣的水》
• 案例:托班案例有趣的積木
• 幼兒園中班說課稿:《有趣的轉動》
• 幼兒園大班說課稿:有趣的馬夾袋
• 幼兒園說課稿:有趣的測量
• 案例:案例分析有趣的汽車
• 中班數學說課稿:有趣的幾何圖形(附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