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數幼兒在教師精心安排的活動中學會了兒歌,并基本掌握了兒歌的節奏。但是這里有一點可能被教師忽略了,那就是:每位幼兒的起點不盡相同,教師是否考慮到要讓每位幼兒都有所得。我覺得至少對于能力強的幼兒(或知識面寬的幼兒)來說不太公平,他們對今天的兒歌節奏可能早已掌握,坐在課堂中充當的只是“陪襯”的角色。
【活動實錄】:
活動開始,教師以一首孩子們熟悉的動物歌曲作為引子,而后自然地過渡到主題:“小羊、小貓和小雞是怎么叫的呀”?孩子們依據各自的經驗進行回答,還不時地學著這些動物的叫聲“喵喵喵”,“咩咩咩”和“嘰嘰嘰”。教師這時便順勢拿出預先準備好的三種動物的掛飾請小朋友套在自己的脖子上,并說:我說“小白羊”,你們要用叫聲回答我,好嗎。幼兒紛紛點頭表示同意。于是教師便依次說出小白羊、小花貓和小小雞,幼兒也依次用叫聲作了回答。第一次回答時,多數幼兒沒能將三字一句的兒歌按節奏念出來,于是教師又將“小白羊”三個字念了一遍,并伴著自己的點頭動作,這時有的幼兒接受了教師的暗示,也用有節奏的“咩咩咩”,加以回應。
看到幼兒明白了自己的用意,教師便進入到下一個環節:到小動物家做客。教師領著小朋友先來到貼著青草的幕簾前面問:“這是誰的家呀”?有的幼兒看到青草,馬上說:“小羊的家”。教師又問:“你怎么知道是小羊的家呀”?幼兒答:“因為小羊喜歡吃草”。教師聽了幼兒的回答后滿意地走向“小貓的家”,又問幼兒:“這是誰的家呀”?幼兒看到幕簾上的小魚,毫不猶豫地回答:“小貓”。教師又走向“小雞的家”,幼兒從看到小蟲也很自然地說出了“這是小雞的家”。
認識完小動物的家,教師請幼兒去給自己掛飾上的動物找家,并看看你的小動物愛吃什么?很快幼兒都找到了小動物的家。并且在“家”里擺放的小椅子前坐了下來,坐下的同時看到了桌上還擺著小動物的“食物”(青草、小魚、小蟲),多數幼兒坐下之后不停地擺弄著桌上的食物。這時,教師來到了“小羊的家”,在門口,老師叫:“小白羊”!幼兒答:“咩咩咩”!師又說:“吃什么”?幼兒答不出,
師又說了一遍:“吃什么”,并用眼神指向桌上的青草,這時幼兒似乎懂了教師的用意,回答道:“吃青草”。就這樣,教師一家一家地去“做客”,幼兒基本上能用兒歌中的話來回答教師的提問。
做客完畢,幼兒又回到原來的座位上。教師待幼兒坐定,又重復剛剛做客時的一問一答,在同伴的提示和啟發下,多數幼兒能按節奏來回答。回答完畢,教師進行了范讀,后又結合大屏幕上放映的幻燈片進行了第二次示范。幼兒看著幻燈片上栩栩如生的小動物形象自然神情十分專注。在教師放第二遍幻燈片的時候,一些幼兒已經可以跟上教師念兒歌的速度。
最后,教師向幼兒提問:“你還聽到過哪些動物的叫聲”?有幼兒說小老鼠。師問:“小老鼠怎么叫”?這位幼兒答不出,旁邊幼兒補充說:“吱吱吱”。師又問:“吃什么”?幼兒還是答不出。于是教師便說:“大家回家可以想一想,其他動物的叫聲和它喜歡吃的東西,下次我們就可以編出好聽的兒歌來了”。活動在教師的結束語中暫告一段落。
【案例評析】:
整個活動教師是用多種形式貫穿起來的,沒有依照傳統的授課方式讓幼兒以跟讀的形式學念兒歌,而是讓幼兒在自然的狀態下學習,給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覺。許多看課的老師都說這次活動設計得很好,教師沒有“教”的痕跡,幼兒學習沒有負擔,給人的感覺很舒服。但細細品味,這“不教”的背后有許多值得深思的地方。
首先,從活動內容的選擇來看。
這首兒歌的部分內容在幼兒早操律動中幾乎天天出現,幼兒每天都可以接觸到小動物的兒歌,今天活動要掌握的只是后面的兩句“吃什么,吃xx”。而這兩句對于已入園三個月的孩子來說,似乎也過于簡單,幼兒在活動中沒有“跳一跳摘果子”的感覺,沒有能關注幼兒的“最近發展區”。長此以往,對于發揮幼兒的潛能是很不利的。
其次,從教師的指導來看。
說本次活動中教師沒有“教”的痕跡,我不是十分贊同。從教師帶著幼兒“參觀小動物的家”到“去小動物家做客”,教師的介入一直十分明顯,從教師與幼兒的一問一答可見一斑。既然要讓幼兒在自然、寬松的狀態下學習,為什么要給幼兒固定的掛飾?為什么不肯放手讓幼兒自己“找家”,自己講出“小動物吃什么”的答案?從中可以看出,教師對幼兒的能力還是存在著懷疑,甚至可以說對本次活動也不是很有信心。
再則,從活動的過程來看。
在整個活動中,教師至始至終是按著自己既定的教案來實施的,并沒有根據活動中幼兒的實際反饋情況再作出動態的、實時的調整,幼兒的一切行動都在教師的掌控之中,只要稍有偏離,就會被馬上拉回來。整個活動教師的考慮是十分“周全”的,
教師將幼兒可能會產生的種種情形都作了充分的估計,這是好的。可是這不是出于“為幼兒有效學習服務”的觀點,而是關注活動是否能按教師預先的計劃順利實施,達到預期的效果作準備的。
最后,從面向全體幼兒來看。
多數幼兒在教師精心安排的活動中學會了兒歌,并基本掌握了兒歌的節奏。但是這里有一點可能被教師忽略了,那就是:每位幼兒的起點不盡相同,教師是否考慮到要讓每位幼兒都有所得。我覺得至少對于能力強的幼兒(或知識面寬的幼兒)來說不太公平,他們對今天的兒歌節奏可能早已掌握,坐在課堂中充當的只是“陪襯”的角色。
【案例:“教”與“不教”】相關文章:
上一篇:家長如何與幼兒園進行有效溝通
下一篇:給幼兒請家教必要嗎?
QQ客服
微信客服
手機版